遠景基金會

Published 2021/04/06

【新聞稿】遠景基金會舉辦「美高層官員亞歐行之意涵:臺灣觀點」媒體座談會

遠景基金會舉辦「美高層官員亞歐行之意涵:臺灣觀點」媒體座談會

會議新聞稿

發布時間:2021/04/06

 

遠景基金會於本(4)月6日上午舉辦「美高層官員亞歐行之意涵:臺灣觀點」公開座談會,由遠景基金會董事長陳唐山致詞,執行長賴怡忠主持會議,並邀請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馬振坤及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李世暉與談。

 

【中方於美中會談期間嚴詞批評美方霸權升高抗美姿態】

馬振坤教授指出,美國高層密集走訪亞歐之間,美中外交首長於阿拉斯加首府安克拉治舉行拜登(Joe Biden)總統就任後的首次會談,中方代表楊潔篪一反其先前溫和形象,嚴厲指責美方長期以霸權姿態欺壓中國,其強硬發言進一步升高美中之間原已出現的準對抗式競爭;而中國不僅透過言詞拉高與美對抗姿態,3月18日美中外交高層舉行會談當日,共軍即派出055型萬噸驅逐艦「南昌艦」、052D型驅逐艦「成都艦」及054A型護衛艦「大慶艦」組成的遠航編隊,駛入日本與朝鮮半島之間的對馬海峽,引發日韓軍方高度戒備。

 

【美國將採取強化軍事同盟機制作法與各國共同應對中國軍事擴張】

馬振坤教授表示,美國加強與各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合作,建立類似「亞洲版北約」之軍事同盟機制,共同對抗中國軍事擴張,除了美、日、澳、英、法等國家,印度及加拿大亦有海軍艦艇進入南海甚至臺海地區,德國也已宣布將派遣巡防艦進駐印太地區,且將與日本協商德艦停泊日本港口及與日本自衛隊聯合訓練事宜;而中國在不與美國直接對抗的考量下,以臺灣「倚美謀獨」須採取必要反制手段為由,增加對臺軍事壓迫,例如臺美3月26日簽署「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後,共軍派出大量軍機騷擾我周圍空域,以及在美駐帛琉大使倪約翰(John Hennessey-Niland)3月28日隨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訪臺後,共軍再派出多架次軍機擾臺。

 

【中方作為導致臺海衝突風險升高故對消弭風險更應責無旁貸】

馬振坤教授認為,美中會談不歡而散後,美中機艦在臺海、南海及東海針對性軍事舉動增加,在臺美中三方軍事聯動下,臺海情勢便因美中、兩岸軍事互不信任而呈現「惡性螺旋」式發展,其最根本原因正是中方在臺海周邊的各種軍事擴張舉動,尤其是自去年起共機頻繁騷擾我西南空域、深入我東部空域及數次以大規模戰機越過海峽中線逼近我領空等,故相較臺美,中國對於如何消弭臺海「惡性螺旋」下恐爆發的真正衝突,應負起更多的責任。

 

【美官員訪問亞歐旨在確立與盟國共同利益及與中國競合的資源基礎】

李世暉教授認為,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3月中展開首次外交訪問,是觀察美國外交戰略的重要切入點。根據布林肯亞歐訪問行程及相關發言,以及美總統拜登的中外記者會談話,可大致整理出拜登政府的外交戰略,一是重新確立美國與主要盟國的共同利益,由於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與盟國互動主要是以成本效益考量,導致美國過去4年忽略與盟國之間的共同利益,而拜登此次訪問亞歐即是透過軍事協防合作的方式,向盟國確認彼此共同利益並重申美方承諾;二是重建與中國競合的優先事項與外交基礎,拜登政府透過訪問亞歐盟邦盤整及確立美中競合的資源,如與亞洲盟國以「安全議題」凸顯中國對區域的威脅,與歐洲盟國則以「價值議題」凸顯西方國家與中國在價值觀上的優劣。

 

【日本輿論肯定美日同盟價值但出現兩種不同觀點】

李世暉教授指出,布林肯出訪首站選擇日本,反映出日本在拜登政權中的外交戰略地位;日本國內輿論雖對美日安保回到「2+2對話」機制表示歡迎,但在美日安保的未來角色,以及如何應對中國威脅等議題上,反映出兩種不同思維。立場偏向自民黨的媒體如「讀賣新聞」及「產經新聞」,其社論著重提升日本應對能力,並以強化美日同盟的方式,共同面對中國軍事崛起的印太情勢;而較反對自民黨的媒體如「朝日新聞」及「每日新聞」,其社論方向雖肯定美日同盟價值,然更強調日本應有自己的外交考量,不應捲入美中霸權競爭。

 

【臺灣在美日外交議程地位獲得提升且應與美日發展地緣政治外的對話平台】

李世暉教授表示,布林肯此次外訪的相關談話及發表的共同聲明中,均直接提及中國對全球秩序的威脅,特別是在美日2+2會議的共同聲明中,首度放入「強調臺灣海峽和平與安定的重要性」內容,未來將可觀察美國是否會以該聲明為開端,提出臺海有事之際美日對應合作的模式。另外,此次出訪也顯示臺灣在美國與日本的外交議程上,已從過去的「事務性」提升至「戰略性」,是臺灣外交的重大突破;布林肯在美中會談中將臺灣與香港放在同一論述內容並對中國表達關切,主要是凸顯中國侵害民主及人權的作為,這也使得臺灣的戰略價值,已隨著美中貿易戰激化及中國愈趨強勢作為的影響下,從過去聚焦在「第一島鏈中心」的地緣政治,同步顯現在民主人權及科技發展議題上,故臺灣在外交戰略上或將面臨新角色的轉換。在此背景下,臺灣與美日建立、深化地緣政治以外的戰略互動平台,例如民主人權平台、科技對話平台等,將是我國當務之急。

 

【安克拉治會議後歐盟對中立場與美漸趨一致】

賴怡忠執行長指出,2020年10月龐培歐(Mike Pompeo)與歐盟達成協議啟動共商對中政策的雙邊對話機制,並已於該年11月在美副國務卿主導下進行相關對話,而今年3月布林肯與歐盟官員會面後,美與歐盟宣布重啟該對話機制,顯示布林肯將延續龐培歐的做法,持續與歐洲盟邦就中國議題進行政策協調;另該雙邊對話機制包含資深官員及專家間的兩個不同層次對話,資深官員方面判將延續以美副國務卿與歐盟對外事務部資深官員層級主導,專家間的對話則表示美歐智庫針對中國的對話也會隨之啟動,未來該對話機制將成美協調盟邦對中政策的重要平台,其發展值得關注。此外,在美中安克拉治會議不歡而散後,歐盟仍願與美重啟該對話機制,也暗示著歐盟對美方立場的認可。

 

【美日同盟下日本對臺海可有何作為將是重要觀察焦點】

賴怡忠執行長指出,4月16日美日舉行元首峰會並將談及臺海議題,而上次美日元首峰會曾經提及臺灣的角色,是在1969年美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與前日相佐藤榮作舉行的峰會上,日本表示非常關心臺灣安全的議題,而當時正值美國即將歸還沖繩予日本之際,由於沖繩基地是美軍處理亞洲議題相當重要的據點,故美須確認日本也分享自身對亞洲安全的關切,此亦反映出在美日同盟框架之下,臺海若有事,日本不可能置身事外,只是在具體的作法上,美日之間須有角色分工與相應的任務分擔。另外,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3月與美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舉行會談表示,有必要探討日本自衛隊可能可為支援臺灣的美軍提供何種協助,故未來美日同盟是否將針對臺灣議題做情境討論,以及其是否將會產生聯動關係,使美也與臺灣其他周邊國家如澳洲等就臺海議題提出相關討論,將是日後觀察重點。

 

【布林肯訪歐強調中國議題致力協調盟邦形成對中政策共識】

賴怡忠執行長指出,歐盟去年底不顧拜登團隊的期待,仍與中國簽署全面投資協議,引發外界擔憂美與歐盟是否在對中政策上出現不一致,以及歐盟逐漸出現要求戰略自主的聲音,都是美國務卿布林肯此次訪歐主要處理的議題。布林肯此次出訪,無論是與歐盟或北約官員、或是與個別國家如與波羅的海三國外長及與維西格勒集團(Visegrad-Four, V4)外長進行的會談中,除提到多邊主義機制及國際經貿等議題外,也皆有觸及到中國議題,是過去較為少見的情況,顯示美將致力持續協調盟邦並形成對中政策共識,目前看來美歐對中政策距離有拉近的趨勢。而3月12日美、日、印度及澳洲四國領導人以視訊方式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同日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也主張歐盟需要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顯示在法、德、荷近年相繼提出各自的印太戰略後,歐盟應提出自身印太戰略的想法已獲接受,惟歐盟內部對其印太戰略是否應獨立於美國發展有不同意見,未來歐盟所提出印太戰略的內容及方向都是重要的關注焦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