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丁樹範(Arthur S. Di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Published 2022/11/24

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中共二十大報告的軍事訊息

嘉興支隊官兵在南湖革命紀念館前與工作人員一起收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
(圖片來源:http://www.mod.gov.cn/big5/topnews/2022-10/19/content_4923816.htm)

 

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中共二十大報告的軍事訊息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眾所矚目的中共第二十屆全國黨代表大會於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舉行。在大會上,習近平代表將卸任的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在二十大做工作報告。工作報告的內容繁多且涉及層面廣,特別是未來工作重點反映習近平作為新一屆領導人的未來工作方向,因此我們對此工作報告內容要特別注意。
 
 關於軍事部分的報告有什麼重點?和往昔有什麼不同之處?這個異同的意義何在?

軍事報告與環境

 完整版軍事報告的諸多用詞用語沿襲習近平自2012年接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以來對軍隊諸多講話內容。例如,建軍百年目標、世界一流軍隊、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及理論、組織、人員、裝備現代化等。然而,在整篇諸多昔日用詞用語中,出現了陌生、值得特別注意的詞彙:堅持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這些用語是第一次出現,可能和未來外部環境有關。

 習近平的報告對未來外部環境有一些負面評估。他說,「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和「面對國際局勢急劇變化,特別是面對外部訛詐、遏制、封鎖、極限施壓」。比較完整的段落是「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這和中國過去的說法差異很大。中國過去的評估總是戰略機遇大於風險,現在則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這表示,在習近平心目中風險挑戰已大幅度提升。因此,中國得未雨綢繆從現在起做好準備。

對手與準備

 對手當然是美國,因為美、中進入全面競爭時代,且此競爭將持續至少一、二十年,直到彼此分出勝負,就像美、蘇在冷戰時期競爭了四十多年。在競爭期間難免會有緊張、摩擦、意外。例如,許多中國專家認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來台灣訪問是拜登政府故意在試探中國對台政策的底線,而只是以三權分立和前眾議院議長訪問台灣的前例為藉口。為此,中國必須強力回應。因此,中國在台海進行軍事演習,以警告美國不得跨越中國的底線,也警告日本和澳洲勿介入。當然,此一演習更是具有警告台灣的用意。因此,軍事演習是軍事鬥爭的行動之一。

 中國或許評估,在美、中競爭架構下,未來類似挑戰會在中國周邊頻繁發生,且不排除美國可能測試中國實力,使挑戰升級成為磨擦和意外,因此,中國軍隊須應對各種狀況來備戰,期待在摩擦意外之際能佔到上風。然而,鬥爭和備戰的基礎在於建設。這包括研發和部署新式結合機械化、資訊化、智能化武器裝備,以及發展針對新式武器裝備的戰略和戰術及相關的訓練。

 美、中競爭的深化使習近平拉高了對外部環境的戒心,擔心競爭會升級成規模不等的衝突。這極可能是他第一次提出中國軍隊必須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的背景。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