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顏建發(Jiann-fa Yan) 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Published 2022/01/24

習近平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對槓拜登真的管用嗎?

2021年12月4日北京公布《美國情況報告》、12月5日《中國民主白皮書》,二書極盡詆毀美式民主之能,並自誇中國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
(圖片來源:http://www.gwytb.gov.cn/m/headline/202111/t20211130_12393540.htm)

 
  

  去(2021)年12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召集了110多個國家參與「全球民主峰會」。中國與俄羅斯沒被邀請參加。顯然對美國而言,民主仍富戰略內涵;中國是其對立面的主角。直白而言,這是美國一次「反中」的動員。中方的強烈反應表現在峰會召開前夕的動作:12月4日北京公布《美國情況報告》、12月5日《中國民主白皮書》,二書極盡詆毀美式民主之能,並自誇中國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有一定的市場

  上述二書嚴厲批評美國的民主制度。北京既出於以攻為守,也出於提前管控。習近平政府已不想再遮掩與含蓄,而挑明直接對槓拜登政府:「國際社會哪個國家是不是民主的,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來評判,而不應該由自以為是的少數國家來評判。」少數國家自然是指以美國為主的西方世界。而習近平的底氣應來自中國過去大撒幣所獲得的盟友。截至2021年11月20日,中國與145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6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當然,如果明日美中發生戰事,勢孤而軍力不如的中國必輸無疑,但美國等西方國家雖陳兵印太地區,但主導的戰略思維仍在於避戰。由是,無煙硝的外交戰會成為主戰場。就數字而言,中國特色的民主可以兜售給境內的14億人口與境外145個國家,因而仍存在一定規模的政治市場。

  話說回來,這兩年中國雖然在臺灣海峽與南海時時做出軍事舉動,但習近平深知一旦動武便是其權力的末路,甚至重蹈百年前遭八國聯軍侵略的輪迴,因此,避戰仍會是其不言明的戰略底線。未來,國際間最大的矛盾應仍是「美國中心圈」與「中國中心圈」之間的競爭,與敵對氛圍下實力的消長,尤其在經濟、科技與軍事的拚搏,而三者又有內在的關聯。雙方雖軍事動員頻頻,但那仍會是最後的選擇。

全過程人民民主被專制給全鏈條與全覆蓋

  惟,中國作為勢孤與勢弱的挑戰方,它必須從理論與現實來證明,在習近平所謂的「社會主義民主」模式下,中國可在經濟、科技與軍事上超越、擊敗美國。在去年10月13-14日的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好制度」;「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而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然而,當我們一一檢視習近平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將發現其本質與內在的困境難解:其一,在共產黨獨大而習近平黨內獨尊的狀況下,人民代表大會只是背書的橡皮圖章;其二,黨握有組織、司法與槍,掌控絕大多數資源,受控的人民難以制衡劣政或暴政,而民智遭抑,民怨被壓,生動活潑與安定團結又如何可能?其三,在上述的環境裡,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得不到保證,而直接民主更如鏡花水月;其四,在專制體制下,所謂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已然「被全鏈條」、「被全方位」、「被全覆蓋」,而見不到春天與陽光。

  有論點期待習近平下臺或可改變上述困境,讓中國的民主獲得一絲生機,但本文相當悲觀,理由是:共產極權體制所產生的歷史結構有其難解的惰性與延續性;一黨獨大的體制與政治方法論不改變,中國的發展難以逃脫「黨權集中」與「舉國辦大事」的邏輯。「黨權集中」:小圈圈與暗箱操作導致糾錯機制難以存留,易走向集體共盲的死胡同,而一旦有利可圖,容易通往浪費、貪汙和腐敗;「舉國辦大事」:固得以集中力量,帶來資源靈活調度與高度整合,卻容易產生資源生態的獨大與失衡而引來大災難。多元與制衡的民主雖非萬靈丹,卻是較佳的選擇。美中之爭會很快為我們揭曉這個答案。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