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1/12/21

中國經濟的隱憂與可能的後續發展

一年多來中國的內、外需這兩個雙齒輪始終無法相互傳動,進而無法帶動中國經濟在疫情期間恢復過去的成長動能。

(圖片來源:https://www.fsc.gov.tw/en/home.jsp?id=224&parentpath=0

 

 

中國經濟的隱憂與可能的後續發展

 

張建一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2018年3月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中國經濟的隱憂一直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依賴對外貿易的比率於2006年達到64.5%的歷史高點,在美中貿易戰發生後的隔一年,亦即2019年回落至35.7%,2021年第三季更進一步下降至33.75%,這顯示中國依靠對外貿易帶動的經濟成長的模式似乎已經走不下去了。因此,2020年7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藉著與中國企業界座談的機會,公開表示希望發揮中國國內大循環,配合國內外的經濟雙迴圈的格局,維持中國經濟的未來的成長動能,也就是所謂的「內外雙循環」。然而,在美中貿易戰仍然持續之際,加上中國面臨勞動成本增加、資金外移、內需不振等等因素,使得一年多來中國的內、外需這兩個雙齒輪始終無法相互傳動,進而無法帶動中國經濟在疫情期間恢復過去的成長動能。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的第五度調降存款準備率

 在外貿環境不順之際,內部又因房地產相關企業陸續爆發財務危機,逼迫中國人民銀行於12月6日宣布自12月15日起全面降準,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預計釋放長期資金共計約1.2兆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表示這次的降準是為了加強跨週期調節、改善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提升金融服務能力,以更好地支援實體經濟。然而,正當全球醞釀邁向升息的步伐之下,中國卻反向突然再度宣布降息,由於中國人民銀行於今年7月15日才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出長期資金約1兆人民幣,本次再次宣布下調0.5%存款準備率,這已是中國在疫情爆發以來的第5次降準,凸顯中國經濟情況真的很不樂觀。

 事實上,中國2021年第三季GDP成長率驟降至4.9%,較第二季大幅放緩3個百分點,為2020年第三季以來低點。反映出中國政府在外部的美中貿易戰與內部房地產和科技業陸續出現問題等多重因素下,已衝擊經濟復甦步伐。過去中國作為疫情期間全球復甦最快、2020年唯一GDP維持正成長的主要大型經濟體,但2021年以來成長動能卻顯得後繼無力。在2021年第一季由於低基期創下歷史新高的18.3%成長率後,第二季成長率下滑至7.9%,第三季再縮小至4.9%,遠低於市場預估的5.1%,顯示中國經濟動能加速弱化。

美國大內需計畫啟動是中國經濟動能能否再次恢復的契機

 中國對內部房市結構調整是避免房市泡沫必須要走的路,然而美中貿易戰的持續才是中國經濟成長弱化的主要結構因素,而歸根究柢仍是中國持續對其出口商,特別是國營企業的不當補貼。事實上,川普政府在貿易戰期間曾試圖說服中國放棄對出口商的補貼,這些補貼包括為工廠提供廉價土地和向製造商提供低於市場利率的巨額貸款。而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多年來也一直試圖指出中國的產業政策代價巨大,增加了中國國內的債務負擔,但中國政府一直堅持自己的立場,寧可忍受美國的關稅,也不願接受對補貼的限制。在美中貿易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後的一年半裡,中國仍然提高了對許多行業的補貼,以達到習近平一直強烈支持的實現工業自力更生的努力。

 然而,在當前中國經濟動能確實加速弱化,而拜登政府的大內需計畫即將啟動且將對全球進口大量原物料時,中國能否掌握此一出口商機進一步驅動其經濟成長動能,完全視中國對美國的第一階段協議能否加速達成,以及其對出口商的不當補貼能否在美國的監視下有所改善而定。畢竟中國的經濟數據如果直至2023年期間持續表現不佳,恐怕會降低習近平進入第三任的正當性,後續如何發展就看兩大強國領導人的智慧了!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