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3/12/26

中國信用評級展望被降誰該負責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於12月5日下調中國信用評級展望為負向後,又陸續下調了包括兩家國際重量級平台服務業者(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內共18家中國企業。(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中國信用評級展望被降誰該負責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於12月5日下調中國信用評級展望為負向後,又陸續下調了包括兩家國際重量級平台服務業者(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內)共18家中國企業。此外,中國八家銀行的評等展望亦因房地產的風險從「穩定」調整至「負面」。降評報告一出,不只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亦使中港股市出現大跌。

 穆迪此次公布的18家名單中有13家央企及其子公司、兩家地方國企及子公司,以及三家民營企業,分別是評級為A1的阿里巴巴、騰訊及騰訊音樂。涉及調降的企業還包括中國中車、中國移動、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東風汽車。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國投集團的一家子公司也在列。此外,中國八家主要銀行評等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分別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由此名單可知,除了阿里巴巴、騰訊及騰訊音樂勉強可算是民企,且是中國兩大平台經濟代表外,其他的幾乎是「中」字輩的中國國企與央企,特別是製造業為主;而銀行業被降評也與中國房地產業崩潰有關。

中國內部缺乏問責機制只好由國際信評機構出手

 筆者在前面文章中曾經指出中國的經濟政策一向缺乏問責機制,一連串錯誤的經濟政策從來沒有中共官員為此負責下台,甚至連當時任職上海書記將上海經濟搞垮的李強,竟升任成為中國總理一職,令人啼笑皆非。

 近兩年來,中國經濟大幅趨緩,青年失業率卻是大幅增加,甚至出現數據難看到直接蓋牌的奇特現象。然而,即使中國對外公布的經濟數據「表面」不錯,但企業財報的惡化與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都直接指出中國內部的經濟絕非外在總體經濟數據呈現般的亮麗。為了對國際投資人與客戶負責,穆迪與其他兩家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和惠譽(Fitch Group)不同,獨排眾議,勇敢地直接下調中國主權與相關企業的信用評等展望。不過即使如此,根據英國《金融時報》12月 7 日的報導,穆迪建議中國員工在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前景之前,要求北京和上海的非行政人員不應進入辦公室,又建議香港分析師暫時避免前往中國。外界普遍認為這項建議是擔憂中共可能做出激烈反應,集體逮捕穆迪在中國的員工做為報復。

一連串打壓民間企業活動終於反噬中國財政導致被降評

 此次穆迪調低理由包含對中期經濟增長放緩的預期,以及對房地產市場的風險評估。眾所皆知中國的房地產現在是一落千丈,直接影響的就是中國的銀行業。而2020年10月31日習近平在中共雜誌《求是》發表文章,陳述他自己對中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思考時指出「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中國線上經濟全球領先……,實體經濟是基礎,各種製造業不能丟。」由此即可得知習近平想要提高中國製造業地位的決心。當然不是說習近平想要打擊中國的服務業,而是希望中國服務業所擁有的大量資源能轉向製造業,並一同支持中國政府發展製造業來對抗美國。

 然而,2020年11月後,習近平向電商、線上遊戲、補教等產值合計超過人民幣約6兆元的產業出手,連騰訊這家左右香港股市的重量級民企都接連被中共官方點名。一連串打壓的結果造成這些產業流失大量高階服務的職缺,而中國製造業因國際上對中國去風險化的因素,不僅無法補足高階服務業流失的職缺,其本身又因為外資製造業外流而失去大量工作機會。在一系列惡性循環下,終致企業利潤大降、工作機會大減、失業率上升、中國財政收入大減的循環性惡果。然而,中國未來要面對的不只是信評調降,中國人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消失與中國青年持續找不到工作而對執政當局的不滿,恐怕才是中共必須面對的最大的問題。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