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Published 2020/09/25

「美國總統大選與美中關係」座談會紀要

本會8月舉辦「美國總統大選與美中關係」座談會,會議要點如次。

一、 美國總統大選選情分析

(一) 民調顯示民主黨在搖擺州之支持率較2016年高:2016年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競選總統時民調保持領先卻敗選,而據今年民調結構顯示,拜登在搖擺州之支持率較希拉蕊於2016年競選時高,選舉結果較不易翻盤;至於拜登副手賀錦麗(Kamala Harris)具印度及牙買加裔身分,是否影響搖擺州選情尚待觀察。

(二) 中、俄及伊朗涉嫌干預選舉: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National Counter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enter)主任伊凡尼納(William Evanina)8月7日發布聲明指出中國、俄國及伊朗政府透過各種方式干預及操縱美國選舉,恐影響選舉結果;其中俄國支持川普連任、中國盼拜登勝選、伊朗則欲製造混亂。

(三) 川普實施身分驗證將使少數族裔及年輕選民投票率下降:因武漢肺炎疫情之影響,民主黨陣營盼推動郵寄投票,惟遭川普以安全理由反對,並下令實施嚴格之身份驗證,提高少數族裔及年輕選民投票難度,恐影響該族群之投票率。

(四) 拜登較川普承受更大壓力需升高與中國之對抗:外界認為川普會因選舉壓力而對中國採取更強硬之立場,惟川普當年即因對中強硬作風而勝選,故渠不須擔憂對中國是否過於軟弱,反而拜登較可能因選舉壓力而提高抗中態度。

二、 川普及拜登之對中政策分析及走向

(一) 拜登對中國及臺灣立場採「戰略模糊」:拜登基本上支持維持臺灣現狀,渠曾支持美國對中進行合作交往及支持「戰略模糊」政策,且曾批評川普對中發起貿易戰,強調中國並非美國之競爭對象;惟自去(108)年起拜登之立場逐漸轉變,不僅恭賀蔡總統連任及就職、批評北京在新疆之作為,渠亦在「港版國安法」通過後呼籲禁止美企協助中共建立監控體系,並承諾當美國公民言論自由受損害時將迅速施加經濟制裁。然而拜登兒子遭指控曾乘坐副總統專機「空軍二號」前往中國並獲得巨額資金,且拜登未曾否認此事,恐使渠家族與中國之關係淪為批評箭靶,進而影響拜登選情;另亦值得關注拜登家族與中國華信能源董事長葉簡明之關係未來是否可能影響拜登決策。

(二) 川普對中國立場反覆惟其政府官員高度支持臺灣:根據波頓(John Bolton)新書指出,川普僅在乎個人政治生涯,對外交政策及美國利益缺乏理解,且川普針對中國發言立場反覆,甚至將臺灣比喻為筆尖;惟其政府中除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因具高盛及好萊塢投資經歷而屬對中溫和派外,多數官員均展現高度支持臺灣之態度,包含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前國防部印太助卿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及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等人,實為近50年最友臺之美國政府。

(三) 萊斯或羅素若出任國安幕僚,拜登較可能延續歐巴馬政府時期之對中政策:儘管拜登陣營之外交政策專家對中國負面觀感日益提升,惟渠等專家多仍將臺灣視為中美關係之一環,且拜登國安顧問之可能人選恐缺乏對中國及臺灣之充分理解,如前國安顧問萊斯(Susan Rice)專精非洲事務、前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對臺灣事務不甚熟悉;若渠等出任拜登幕僚恐重採先前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期之「一中政策」及「戰略模糊」。

(四) 拜登對臺立場將較歐巴馬時期更加友善:拜登對中國及臺灣之政策仍將取決於其國安顧問及關鍵部門人選,據稱前亞太助卿坎貝爾(Kurt Campell)將有望主管亞洲政策,渠係歐巴馬政府時期「重返亞洲」政策之重要推手,另重要智庫如紐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不乏具影響力之友臺人士,亦有望進入政府;鑑於美中關係已不如以往,拜登之對臺立場將較歐巴馬時期更加友善。

三、 美國總統大選後之臺美中關係發展

(一) 若拜登勝選,中國或將與美國重新展開接觸:若拜登勝選,渠應會採取外交手段應處爭議,屆時中國料將重新與美國展開接觸,中國外長王毅日前表示隨時願與美重啟對話以處理分歧,研判即係因北京「戰狼式」外交招致全面反撲且考量拜登目前勝選機會較高所致;另拜登副總統人選賀錦麗支持「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判若勝選後將與中國就人權議題展開對話。

(二) 臺灣仍具國會跨黨派支持及受惠於美民眾反中情緒高升:臺灣受到美國國會跨黨派支持,且不分黨派之美國民眾對中負面觀感已屢創歷史新高,無論總統大選結果如何,臺灣依然將享有此二項優勢;川普執政迄今美國國會雖通過多項友臺法案,惟多數法案徒具形式,並未強制政府採取作為,或因共和黨掌參議院不欲以強制立法條文拘束川普施政所致。

(三) 美政府彰顯對民主之重視將符合臺灣長期利益:北京面對國際譴責時經常採取報復手段,或訴諸「那又怎麼說」(whataboutism)式之修辭,藉指責他國言行不一並企圖轉移焦點。儘管川普政府對臺友善,惟美國政府若能彰顯並承諾捍衛民主價值,不僅可避免美國民主倒退招致北京批評,亦有助重振美領導國際組織之角色,此將能為臺灣創造有利之國際環境,符合臺灣長期利益。

(四) 臺灣應運用現有平臺建立合作基礎並漸進式推升多邊關係:現有平臺如「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可作為臺灣與美、日、澳、加及其他區域國家之常態性合作管道,以漸進方式逐步推升多邊關係,藉此建立與他國合作之重要基礎,有助日後再深入發展關係。

(五) 美應基於戰略考量與臺灣簽署貿易協定: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對象多係出於政治及戰略考量,例如以色列、約旦及阿曼等中東國家,以及利益攸關之鄰國加拿大及墨西哥,又如美與澳大利亞簽署貿易協定則係出於對時任澳國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同意派遣澳軍參與伊拉克戰爭之回報,故美方應擱置牛肉及豬肉議題,並基於戰略理由與臺灣簽署貿易協定;惟美方通常非自由貿易協定之受惠方,全球化已導致數百萬美國工人失業,此係下任政府亟須解決之難題。

(六) 美中對抗趨勢在川普上臺之前已有跡象且美中衝突將持續升高: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積極擴張中國海權及全球影響力,美中競爭之態勢自歐巴馬政府第二任期即已出現,且美國對中態度轉變亦始於彼時,未來雙方在南海及臺海區域之衝突料將持續升高。

(七) 美欲施壓習近平須對中國政治有更深入之理解:儘管美國持續升高對抗中國之態勢,惟美官員對中國政治了解有限,亦不清楚中共如何進行政治計算及決策,故判目前美持續對中施壓非因正值北戴河會議將召開期間欲藉此削弱習近平之國內地位;而若欲提高中國國內壓力進而促使北京改變政策,則須對習氏之政治基礎及中共內部各派系之影響力有更深入之理解。美政策圈均承認美國過去對中政策失敗,故華府必須嘗試新的對中策略,此係目前各界之共識。

(八) 北京對臺施壓效果有限且中方應不欲進一步升高與美對立:中國將南海島礁軍事化並持續升高區域情勢,引發外界揣測南海是否即將發生衝突,若習氏認為必須升高國際衝突以轉移內部政治壓力,則渠將有可能在南海採取具體行動,藉此挑戰美、日、澳等國,或藉奪取太平島製造蔡總統政治壓力,惟奪取太平島對蔡政府造成之壓力相當有限,且中國應不會在選前於南海製造爭端以避免進一步升高與美對立。

四、 政策圈對龐培歐演講之看法

(一) 各方對龐培歐演講反應不一:龐培歐演講受到持「中國懷疑主義」(China-skeptic)之媒體及智庫歡迎,惟在偏自由派、民主黨及以紐約為首之建制派菁英團體內則不受肯定,且後者常因反對川普而對政府施政全盤否定。

(二) 美建制派淡化中國威脅且未能提出具體外交政策建議:龐培歐7月23日於加州尼克森總統紀念圖書館以「中共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為題發表演講,指出過去「盲目之交往政策」已不合時宜,並呼籲各國聯手改變中國。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學會」(CFR)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於23日發文指控龐氏演講劍指中共而非中國係在分裂兩者及挑起對立,於26日再度發文批評龐氏不了解中國;惟哈斯僅強調與盟國合作之重要,卻未提出任何具體建議,無法有效因應當前日本、德國及英國等盟國面臨來自中國之極大壓力,且渠未充分展現理解臺灣事務之意願,恐使此類建制派立場在華府不具長期政策影響力。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