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Published 2020/09/24

「從美國安外交高官訪歐看美歐反制中國政策」座談會紀要

本會7月舉辦「從美國安外交高官訪歐看美歐反制中國政策」座談會紀要

一、 近期美國安與外交高官訪歐之意涵及成果

(一) 歐洲對中國威脅認知不同導致美歐對中態度不一: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今(2020)年6月表示,歐盟去年雖將中國定位為「系統性競爭對手」,惟並未將北京視為具有敵意之潛在威脅者;由於歐盟認為主要的地緣政治威脅來自俄國,且歐洲不支持美國獨霸,力主多極化世界及堅持歐洲路線,更有意爭取中國支持多邊架構以解決歐洲最關切之氣候變遷等全球性議題,故設法以政經分離方式維持與中國往來。

(二) 美高官訪歐積極遊說美歐共同反制中國冒進政策:自7月11起,白宮國安顧問歐布萊特(Robert O’Brien)、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分別走訪英、法、德、義大利、丹麥,極力勸說歐洲國家與美國站在統一戰線,共同反制習近平的冒進政策。

(三) 跨大西洋排除華為以圍堵中國科技發展取得重大成果:龐培歐5月訪德時對馬斯(Heiko Maas)外長直言華為5G網路設備有資安風險,並警告若有國家堅持使用對國安造成疑慮之產品,美將拒絕分享情報。英國7月宣布停用華為5G電信設備,獲得訪英的龐培歐大為讚許,另繼歐布萊恩訪法後,據傳法國將於2028年前排除華為參與5G建設;鑒於美國已承諾與盟國及夥伴合作反制中國惡意網路空間行動,國防部亦增加網路空間與太空能力投資,美歐共同排除華為以圍堵中國科技發展,係美高官訪歐重大成果。

二、 川普政府與歐洲協調對抗中國之一致立場

(一) 美國組建新民主聯盟成立圍堵中國戰線:龐培歐在英國曾提及籌組全球民主聯盟以對抗北京壓迫小國,7月23日在加州發表演講強調應由志同道合的國家成立「民主國家聯盟」新組織,顯示美國著手建構圍堵中國戰線。渠認為可發揮維護國際秩序的現有機制為G7及G20,係因中國不是G7成員。

(二) G7及QUAD擴大版亦作為抗中新組織:儘管G20成員澳大利亞已反擊中國干預及實施華為禁令,可供歐洲國家效法,惟中國亦為G20成員,使該組織不易形成抗中立場,故G7納入南韓、澳大利亞、印度之G7+3,美日澳印度「四方安全對話」(QUAD)亦可邀歐洲國家組成「QUAD Plus」,均為抗中新組織可行之道。

(三) 歐美發展共同立場升高對中國壓力:《港版國安法》6月30日生效後,歐盟遲未回應,致龐培歐譴責「某北約盟邦」(實暗指德國);歐盟外長終於7月28日發表聯合聲明,對《港版國安法》表達「強烈關切」,歐洲傾向接受美國官方立場,將可對中國造成更大壓力。

(四) 歐美立場一致力挫中國「銳實力」:繼美國之後,德國主要大學正興起退出孔子學院之辯論,如漢堡大學決定在2020年底前退出孔子學院,杜塞道夫大學(University of Dusseldorf)在2016年與中國漢語辦公室解約退出孔子學院,波昂大學亦評估2022期滿是否續約,均顯示川普政府極力敦促歐洲採取一致立場,已使中國「銳實力」發展遭遇重大阻力,重挫中國對歐洲滲透企圖。

(五) 歐美若聯手施行人權問責法將可增加制裁中國機會:美財政部7月10宣布依據《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The Global Magnitsky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Act),制裁涉及迫害新疆維吾爾族的中國官員,商務部於20日以侵犯新疆少數民族人權為由而制裁11家陸企。現歐盟對《港版國安法》之回應並未提及制裁措施,英國則已通過《馬格尼茨基法》,未來獲得歐盟國家支持,歐盟將可對涉及侵犯人權的個人實施有針對性的旅行禁令與資產凍結,而歐洲國家對該法之態度係歐美能否共組有效抗中陣營之關鍵。

三、 歐洲組成抗中聯盟之制約因素

(一) 德國態度攸關歐盟對中國一致政策:德國對威脅之認知表現在對俄態度,亦即瞭解威脅性惟仍保持接觸,故近年持續與中國經貿往來熱絡,其且德美在國際議題(如氣候變遷)與區域議題(如中東問題)不同調,德國亟欲爭取中國支持;川普政府極力營造美歐共同抵制中國的外交風向,而德國自7月1日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至年底,未來其對中態度將動見觀瞻。

(二) 美選舉結果亦影響美歐能否組成抗中聯盟:近1個月以來,川普政府官員紛紛採取對中國強硬態度,如國務卿龐培歐、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聯邦調查局局長瑞伊(Christopher Wray)及司法部長巴爾(Bill Barr)均在演講中抨擊中國;惟目前美總統選情顯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支持率領先川普甚多,若大選結果民主黨執政,是否影響圍堵中國力道尚待觀察。

(三) 北約涉入印太及抗中角色有限:美防長艾斯培(Mark Esper)7月21日在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視訊會議發表演說,南海成為問答之討論熱點;且因北約已於去(2019)年倫敦峰會首次將中國列為挑戰,英、法2國均派軍艦赴亞太地區,並在南海進行航行自由行動,反映南海應可成為美與歐洲加強共同合作之議題;惟去年11月柏林安全會議中,僅美國提及中國為威脅,其他與會的歐洲國防官員不甚在意,亦凸顯北約抗中之角色有限。

四、 對兩岸及臺歐關係之啟示

(一) 美歐若在臺海議題更趨一致有助施壓中國和平解決兩岸分歧:龐培歐7月30日出席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聽證會指出,美國推動國際社會共同抵制中國之外交措施已奏效,顯示美國對中國採取的強硬政策獲得愈來愈多國家支持;未來在臺海議題上,歐盟若與美國一起對中國施壓,例如主張兩岸透過和平協商解決臺海分歧,或在南海附近經常性部署航空母艦,或展示經常性軍事存在,均深具意涵。

(二) 臺灣培養中國研究專家陣容協助美歐掌握中國政經企圖:龐培歐指出,瑞典已關閉國內所有的孔子學院,丹麥對中國媒體提高警覺,渠在英國亦提及美國增派中國專家前往北約,協助歐洲深入了解中國政經企圖,均為臺灣的華語文或中國研究成果更容易受到歐洲重視之契機。臺灣須進一步培養中國研究專家陣容,使之能精確解析中國政治與軍事發展,並增加與歐洲主要國家學術交流,或增派年輕學者前往歐洲重要智庫蹲點。

(三) 臺歐戰略政策對話提升層級以因應「灰色地帶衝突」:中國熟悉掌握「灰色地帶衝突」作法,使受害國有如切香腸式,一步一步接受現狀被改變,雖然此種行動不致引發軍事衝突,惟確實侵犯其他國家主權,故建議臺灣與歐盟年度戰略政策對話必須提升層級或增進對話成果,展現民主國家致力因應「灰色地帶衝突」。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