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志恆(Chih-heng Yang)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
Published 2024/07/18

民主「北約」與極權專制「上合組織」較勁仍高一籌

一、美國拜登總統主導北約華府峰會持續援助烏克蘭政策

    7月11日,北約高峰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在7月2日總統選舉電視辯論遭到挫折的拜登(Joe Biden)總統,將這次會議視為證明自身健康狀況良好,並展示善於維繫美國全球盟友網路的關鍵一搏;這也是現任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主持的最後一屆峰會,已經卸任荷蘭首相的呂特(Mark Rutte)將在10月接任。7月11日,北約在峰會上發表公報指出,美國及其盟國已同意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道路「不可逆轉」,並首次將中國認定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幫兇。拜登也在峰會上宣布,美國、德國、荷蘭、羅馬尼亞和意大利將向烏克蘭再提供五套防空系統的設備,並且未來幾個月,美國及其合作夥伴還將向烏克蘭運送「數十套」其他系統;這些援助是烏克蘭嚴重缺乏防空飛彈所急需,讓參加會議的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總統感到振奮,然因當前美國總統選情不明朗,也讓他忐忑不安。

二、美國總統選舉將影響北約支持烏克蘭政策走向與成員國團結

    美國將在11月舉行總統選舉,這是目前全球最矚目的議題,包括烏克蘭是否能夠繼續獲得美國和北約的軍事援助?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是否能繼續獲得美國支持?歐盟輪值主席國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最近親自拜會川普(Donald Trump),商討俄烏戰爭和平協定後續發展,目前國際情勢改變的關鍵集中在這問題上。川普在2017至2020年擔任總統期間,嚴厲批評北約國家只享受美國安全保護,不願提高自身國防費用,北約因此與美國關係惡化;但目前美國國內民調顯示,川普支持度仍然領先拜登,令北約不安。即便川普官司案繁多纏身,近在賓州選舉造勢中又遭槍擊受傷,但拜登與川普的電視辯論明顯出現身體老化和重複說錯話的嚴重缺失,使得民主黨內部「換登」聲浪持續升高。美國總統選仗已經影響國內及國際情勢發展方向,尤其是北約成員國未來是否願意繼續團結支持烏克蘭?是否堅定?歐盟與北約國家的中國政策是否受到峰會公報的批評而改變?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邦是否願意繼續對抗中國?乃至於臺海兩岸關係是否穩定?都和誰當選美國總統有密切關聯,目前國際情勢隨著選情起伏而浮動。

三、習近平用「一帶一路」經濟援助利誘「上合組織」成員與普丁爭奪主導權

    7月2至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哈薩克阿斯坦納舉行的「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24次會議,並訪問哈薩克和塔吉克兩國。習近平訪問哈、塔兩國時受到高規格接待,主要原因是兩國都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經濟援助受援國,是「絲路之旅」通往歐洲的要衝,受到相當多援助,而新加入的成員巴基斯坦亦獲得許多援助;參與「上合組織」對話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卡達係出售石油給中國的能源大國,故說中國以經濟援助利誘成員國也不為過。俄羅斯也是「上合組織」創始國,與哈、塔、吉、烏等都是前蘇聯時期的同盟國,新成員白俄羅斯也是,普丁協助上述國家領導人鎮壓國內反對人士,透過鞏固渠等獨裁專制政權做為籌碼,在該組織內與中國分享領導權。但中國經濟援助較有助於成員國發展,習近平與普丁暗中爭奪領導權逐漸佔上風。

四、「上合組織」成員不斷增加但整體結構仍是「外強中乾」

    整體而言,「上合組織」目前仍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組織。首先,就成員國體質而言,中國用「一帶一路」經濟援助巴基斯坦、吉爾吉斯、塔吉克和哈薩克等國家;用能源採購利誘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卡達等國;用免除巨大債務與援助基礎建設誘惑柬埔寨、斯里蘭卡等國。而俄羅斯以軍事協助成員國領導人鎮壓人民,拉攏加盟國家。比較俄中拉攏的方式,中國以「一帶一路」經濟援助符合各國發展經濟所需,對各國也比較有發展性,甚至可以幫助俄羅斯與伊朗打開受歐美國家經濟制裁的困境。普丁現在需要習近平協助,勝於中國需要俄羅斯。除了少數成員國經濟發展較早或程度高,大多數成員國仰賴俄中援助,本身不具發展經濟能力。上合組織結構兩端強壯(俄、中),中間皆為經濟發展不健全或落後國家,呈現「外強中乾」型態,將來能否發展成影響國際秩序的一股勢力?成功可能性不高。俄、中只盼壯大自身利益,其他成員國只是被利用工具,此與美國主導的國際組織成員國本身即有自主發展經濟實力,以普世民主價值觀為結合的基礎,大異其趣。俄、中主導的國際組織實力要超越美國,非常困難。

五、印度與伊朗未來的轉向影響美國與俄中主導的國際組織發展動向

    7月8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訪問莫斯科與普丁會面。印度在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走得更近同時,也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係,此為印度令人難以捉摸的「戰略自主」外交原則。印度外交政策前景雖然著眼於「一個多極」世界中為本國謀求利益,但有時候與俄、中相同,批評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但結束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並非印度的目標。儘管印度加入「上合組織」,但經常與中國發生摩擦,今年莫迪缺席上合峰會,這點引人注目;印度對「上合組織」興趣減少,反映出印度對該組織發展方向感到不安,也試圖平衡與俄羅斯和西方的關係。印度還認為,加強與俄羅斯關係,對實現制衡中國的目標至關重要,而制衡中國也是印度與美國共同的目標。

    至於伊朗在新總統的領導下,是否繼續提供無人機等軍備幫助普丁侵略烏克蘭,這是國際社會矚目的另一焦點。主張改善與西方關係的伊朗改革派新總統裴澤斯基安(Masoud Pezeshkian),在國內被認為是「既不反西方,也不反東方」的政治人物,儘管極端保守派的對手批評他「被欺騙了」,在選舉時渠仍向人民承諾要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解除歐美國家的經濟制裁以改善生活困境,最後勝選受到人民擁戴。未來伊朗在他的帶領下雖仍受宗教最高領導人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約束,但不會像極端保守派領導人反美立場鮮明。伊朗和印度新加入「上合組織」,對於該組織和美國主導的國際組織互動關係,會有一定好的影響。

六、印太地區與北約民主力量的融合發展正邁向和平繁榮的方向

    7月1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北約峰會指出,歐洲-大西洋與印度洋-太平洋安全不可分割,他強調日本和北约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合作伙伴;國際學者也都認同,北約與美國亞太盟友日、韓、澳、紐等建立更緊密的網絡,已使歐亞兩個民主力量更緊密結合。而俄、中主導的「上合組織」雖然不斷利誘印太國家加入,但根據歷史經驗,民主政治的發展會逐步建構許多成熟政體,與離不開帝王專制思維的極權專制政體,而逐漸被淘汰的宿命,是不同命運。印太地區現在是處在黎明前階段,其與北約民主力量的融合發展正邁向和平繁榮的目標。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