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4/05/08

「馬習二會」評析

前總統馬英九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馬習二會」於今年4月10日下午登場,這是繼2015年11月在新加坡首場的「馬習會」後,兩人再度會面。(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77979097018741&set=a.526119138871408&locale=zh_TW)

 

「馬習二會」評析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前總統馬英九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馬習二會」於今年4月10日下午登場,這是繼2015年11月在新加坡首場的「馬習會」後,兩人再度會面,毫無意外,雙方在稱謂上以「馬先生」與「習先生」互稱。針對這場眾所矚目,在國內迭有爭議的會面,本文有以下看法。

場地與出席人員展現高接待規格

 在接待地點方面,雙方會面場地為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而非外傳的「福建廳」或「臺灣廳」。「東大廳」為中共接待重要外賓、高級別會議的場地,1980年代鄧小平會見柴契爾夫人、戈巴契夫在此,2021年拜登與習近平視訊會議,中方代表也在此;在「馬習二會」前一日,習與密克羅尼西亞總統會面也在此。當然也不排除中共了解「福建廳」與「臺灣廳」在臺灣內部的爭論而採「東大廳」。此外,晚宴由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釣魚臺國賓館的「萬柳堂」設宴款待,日前習近平與德國總理蕭茲亦在此賞景。 在出席人員部分,除習近平外,王滬寧、蔡奇、宋濤、潘賢掌也陪同,王與蔡為政治局常委,由三位政治局常委接待外賓是極為罕見的。

習講話重點在於中華民族與青年交流

 在習近平的講話方面,這是自2019年元月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的「一二講話」後,對臺較深入的論述,不可等閒視之。除強調「九二共識」與「反臺獨」外,習的整個講話圍繞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以及「青年交流」上,前者強調的是除了統獨等國家認同外的身份認同,後者則是自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中共強調的青年議題。而習近平在一開始引用《詩經》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後兩句「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便是強調兩岸是一家人,終必回歸之意,而此一向是中共對臺的「陽謀」,並無可議之處。

 習馬雙方在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與青年交流有交集的同時,也存在些許交鋒,除馬前總統對「中華民國」的脫口而出外,習近平「制度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而馬英九則提出「兩岸在不同理念之下發展」、「雙方都應該重視人民所珍惜的價值與生活方式,維護兩岸和平」等。

中共的多重目標

 除高規格接待外,此會面成為當晚央視新聞聯播頭條、隔日《人民日報》頭版文章。中共之所以如此重視,具有多重目的。首先,有助於對內宣傳,凸顯中共對臺政策的成效,當然,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陸內部「武統」的聲浪;其次,作為520總統就職前釋放出的訊息,為即將上任的新政府畫出一條底線,即「九二共識」與「中華民族」;再者,也是針對臺灣民眾,若再配合近期共機侵擾並未減少,中共商務部對我國聚碳酸酯徵收反傾銷稅,以及M503航線等議題,延續此次大選中共對臺宣傳的兩條主軸,即兩岸未來是「和平與戰爭」、「繁榮與衰退」的選擇;最後是在國際層次上,當國際依然在俄烏、以巴,甚至是以色列與伊朗可能爆發戰爭的陰影下,全球都聚焦在下個兵凶戰危之地臺海時,習近平釋放出和緩的訊息,也有助其全球大統戰。

從臺北到北京最近的距離是華盛頓

 從近期兩岸關係,甚至是美中臺關係來看,四月中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和白宮國安會中國暨臺灣事務資深主任貝莎蘭(Sarah Beran)訪問北京,「罕見地」會見了國臺辦副主任仇開明,代表從臺北到北京最近的距離仍是華盛頓,也證明近期兩岸關係的風險基本是可控的。面對美中控管臺海風險,北京軟硬兼施的攻勢,政府該如何在國內政治、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三個層次中權衡得失,將是一大考驗。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