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丁樹範(Arthur S. Di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Published 2024/03/05

高科技戰爭 vs. 傳統戰爭之爭

每當有新的戰爭發生時,軍事學者無不試圖了解這個戰爭對於戰爭的認識有什麼影響和衝擊。(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高科技戰爭 vs. 傳統戰爭之爭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每當有新的戰爭發生時,軍事學者無不試圖了解這個戰爭對於戰爭的認識有什麼影響和衝擊。俄羅斯兩年前發起的侵略烏克蘭戰爭,以及哈瑪斯去年十月對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是典型的兩個例子。這二個戰爭引發新一輪有關高科技戰爭和傳統戰爭孰優孰劣的爭論。哈瑪斯以傳統武器對以色列發起突襲,造成以色列軍民大量傷亡和被俘。另一方面,以色列擁有高科技武器和偵測設施,但是,以軍在加薩摧毀哈瑪斯和破壞哈瑪斯地下隧道的軍事行動卻也進展緩慢。因此,有人對高科技戰爭和高科技化產生質疑。

 至於,俄烏戰爭中,西方國家提供烏克蘭許多比俄羅斯軍隊先進的武器,再加上西方國家提供烏國軍隊指、管、通、情的協助,但是,兩年下來俄烏戰爭呈現出僵持狀態。這也引起人們對高科技戰爭和高科技化產生質疑與爭論。

戰爭採取的模式不只是武器的選擇

 爭論不是壞事。某種程度而言,爭論代表反思,去檢討我們長期對某一種看法/信念的正確性。上述的爭論使我們對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以來的看法重新思考:高科技戰爭是否是時代的趨勢?其是否有普同性?小國和大國對立時,是否也必須模仿大國發展高科技化?然而,戰爭採取的模式不只是武器的選擇,其也涉及政治和社會型態,必須和政治與社會相結合。因此,檢討上述爭論應該把政治和社會型態納入分析才比較完整而不會偏頗,不至於產生一種理論否定另一種理論。

 哈瑪斯位在以色列控制的加薩區,軍事用途的高科技產品不易被帶入加薩區,因而缺乏相關的訓練。因此,無法走高科技戰爭路線。另一方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世仇關係,和以色列對加薩地區高壓統治,使住在加薩的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有仇恨心態,這是哈瑪斯組織可以利用和動員的有效工具,形成類似中共和越共的人民戰爭型態──兵民不分、亦兵亦民,輔以意識形態的宣傳,和地下化以增加戰略縱深。某種程度而言,哈瑪斯選擇非高科技戰爭型態是不得不然的選擇,因此,只有把傳統戰爭的運作發揮到極致。

俄烏戰爭有點像回到過去農業時代

 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的諸多不利條件限制下,其科技和國防科技進展極端緩慢,遑論生產部署高科技武器裝備。不利條件包括:國家財政極端困難、貨幣連續貶值、科技人才出走、傳統國防工業工廠缺乏訂單而無法維持基本生存等。即使後來因為生產出大量石油和能源而改善了財政困境,但在全球化效應下,直接進口科技產品比較廉價且有效率,以致多餘的財力沒有投資在科技和國防科技領域。其後果是在俄烏戰爭中只有舊的武器裝備、舊的軍隊組織模式,和舊的作戰概念。

 另一方面,烏克蘭在俄羅斯發動侵略苦撐幾個月後雖獲得西方比俄軍先進的武器裝備,能摧毀大量俄軍,嚴重遲滯了俄羅斯軍隊的進展,使普丁面上無光。然而,兩年下來,戰事現也陷入僵持。俄羅斯軍事能力再差,但國家總體力量還是比烏克蘭強,人口和軍隊規模比烏克蘭大。相對而言,烏克蘭人口比俄羅斯少,能動員的兵力規模比俄羅斯少。某種程度而言,俄烏戰爭有點像回到過去農業時代:交戰的兩國比人口和兵員多寡,輔以戰術和武器裝備的綜合運用。

 戰爭是複雜的,涉及因素非常多。我們的確需要反思每場戰爭的意義。但是,我們須從比較廣闊的視野去反思。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