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林世嘉(Shih-chia Lin) 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
Published 2021/03/09

因應不可逆轉「New Normal」臺灣準備好了嗎?

新冠肺炎疫情將帶來新常態,資訊分享已成為全球抗疫關鍵。
圖片來源Pixabay。

  


  
因應不可逆轉「New Normal」臺灣準備好了嗎?
 


林世嘉
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創新生醫政策研究中心執行長
 2021/3

 

       距我國開設新冠肺炎疫情指揮中心、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宣布COVID-19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至今已逾一年。美國柏瑞克(Donald M. Berwick)教授2020年5月於JAMA期刊指出,全球將進入新常態(New Normal)狀態,並將迎來六大不可逆的轉變,包含快速變化的資訊與學習、標準程序的重要、保護人力、虛擬照護、應備威脅、不平等等。在這些轉變之下,運用科技發展、改變資訊治理的思維及政策與法規環境,才能面對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挑戰。

        臺灣透過八大防疫關鍵成功因素,包含SARS經驗建立的制度與觀念、迅速建立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召開記者會並善用網路媒體實現資訊公開透明、快速盤點及動員進行良好資源分配、透過數位流程及時管制邊境、應用科技建置智慧社區防疫、快速研發及廣泛應用先進醫療科技與優良的人民素質等,各領域各司其職控制國內疫情至今,其中不容忽視數位科技於防疫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大數據分析、網際網路、人工智慧(AI)等各種數位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監控與監測、檢測與診斷、邊境管理、隔離與接觸追蹤、減害計畫及治療與復健等防疫環節。臺灣透過通訊軟體(如疫止神通LINE Bot)、電子圍籬系統、智慧入境檢疫系統等協助防疫,並透過手機傳送類細胞簡訊或細胞廣播訊息(敦睦艦隊案例)與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墾丁人潮案例)等不同方式,減緩我國疫情傳播。

         此外,位於防疫第一線關鍵場域的醫院,亦採用零接觸式防疫平臺,應用數位科技減少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直接接觸,同時亦能提供高品質、不間斷的治療與照護。

        不僅臺灣借助數位技術防疫,在疫情嚴峻的各國,在嚴格的封城及社交限制措施的地區,遠距醫療如通訊診療、線上問診、居家監測等服務之需求大幅成長。國際大藥廠更積極透過AI縮短新藥開發或老藥新用的研發時間。

        此外,為控制疫情,各國政府紛紛推出接觸者追蹤的手機應用程式,新加坡政府發布「TraceTogether」手機應用程式,透過藍牙裝置來分析民眾是否曾與確診者有接觸。澳洲政府發表的「COVIDSAFE」、紐西蘭衛生部提供的「NZ COVID Tracer」、西班牙政府發布的「Radar Covid」手機應用程式,皆利用藍牙設備鄰近資訊來分析民眾的接觸史。

        區塊鏈技術更在疫情期間有了新的應用。美國大廠微軟與甲骨文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數位憑證開發計畫為例,說明該技術協助企業與國家辨識擁有免疫力的族群,並透過其不可竄改的特性,加強保護個人隱私資訊。

       新冠肺炎疫情將帶來新常態,資訊分享已成為全球抗疫關鍵,2020年11月19日,聯合國多個機構發表聯合聲明,就疫情中各國持續利用數位技術與個人資料來對抗疫情的趨勢表達立場,聲明支持在疫情中的個資利用,但也強調應兼顧個人權利與隱私,並同時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實踐與資料發現,個資的蒐集、使用、分享和進一步的利用,將有助於阻止疫情傳播,並加速經濟和社會生活重回軌道。

       2021年1月底,全球十大醫藥巨頭,如輝瑞、嬌生、羅氏、賽諾菲、武田等,宣布成立醫療資料共用聯盟(Accumulus Synergy),促進資料與資訊共享,並規畫與美國FDA、日本PMDA、歐洲EMA、英國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局,以及其他世界各地衛生監管機構進行協商,讓全球產業界和衛生部門之間,實現數據的即時產出、交換與合作。

        在這樣的趨勢下,臺灣的數據串接與互通仍面臨重重關卡,鼓勵資料分享的社會氛圍與法規環境仍不充足,各界需跨領域合作因應技術發展、實際應用、法規與給付等帶來的挑戰,為抗疫下半場進行超前部署,跟上健康大數據共享潮流,避免臺灣進入數據「鎖國狀態」。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