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洪敬富(Chin-fu Hung)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Published 2024/06/26

中共黨國體制嚴控下的網路輿論世界:從廣東梅龍高速公路坍方事件到重慶「胖貓」跳江事件

中共黨國體制下的網路世界,以其對網路內容實施嚴格審查的「防火牆」著稱。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中共黨國體制嚴控下的網路輿論世界:
從廣東梅龍高速公路坍方事件到重慶「胖貓」跳江事件

 

洪敬富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共黨國體制下的網路世界,以其對網路內容實施嚴格審查的「防火牆」(Great Firewall)著稱。不僅對境外資訊入口網站和社交媒體,如Google、Facebook、YouTube、X (Twitter)等,拒於中國網路世界之外,更制訂為數眾多的網路法規百寶箱,以應對境內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和抖音等,進行實時監控和斷然審查;將敏感的關鍵詞過濾,屏蔽不符合政府政策的網站和內容,刪除(刪帖封號)或屏蔽被黨國視為具敏感或高危的帖子和評論,同時也禁止未經允許而使用VPN翻牆等。當前,一項中共黨國體制的網路管控機制,即宣傳和網信部門對全體和人民在數據和網上行為的嚴格監控,正如火如荼進行中。這項管控機制,既是為了要嚴加控制輿論,也是要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來監控和分析網民的線上行為,以預測和防範潛在的社會動盪,維護其政府形象、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從而近期發生於廣東梅龍高速公路的坍方事件和重慶「胖貓」跳江事件,在此脈絡下,就顯得格外值得探討。

廣東梅龍高速公路的坍方事件和重慶「胖貓」跳江事件

 中國「五一」假期首日的5月1日,廣東省梅龍高速公路梅大高速段疑因連日強降雨襲擊,導致該日清晨2時10分許發生了部分路面嚴重塌陷截斷,形成巨大坑洞,造成逾23輛車陷落,48人死亡,30人受傷之嚴重災情。該事件發生後,從地方到中央政府,在在彰顯有關部門均已迅速投入救災救援工作,並做好全面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也落實了管控措施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官媒亦定性此事件為一「自然災害」,有別於民間或外界質疑為「特別重大事故」(《新華社》早先於5月1日稱之為「事故」,翌日改稱「災害」)。值得注意的是,該事件的網路輿情,並未即時在中國社交媒體熱烈發酵,登上任何常見網路平臺的熱搜排行,反而是另一發生於4月中旬的重慶「胖貓」跳江事件,持續在網路發酵並吸引多數網民的眼球。

 「胖貓」事件始於一位時年20歲,化名為「胖貓」的中國年輕男性,以網路遊戲代練為生,將其生前用代練遊戲所積攢之儲蓄,省吃儉用僅靠每日10元(人民幣)左右的外賣以維溫飽,卻在過去二三年來對女友不斷地投入情感與付出財務(如資助7萬元讓女友開設花店),然最終在女友提出雙方「互相冷靜一段時間,過自己的生活」後,深感絕望「被騙婚」之餘,將僅下的6.6萬餘元轉帳給女友,並選擇在重慶長江大橋一躍而下,跳江自盡。該悲劇在「胖貓」姐姐網上披露後,瞬間引發大量網民的關注。有些網友甚至主動點送各類外賣如麥當勞餐食、奶茶等食品和鮮花,紛紛送至跳江地點,藉以慰勞且紀念胖貓,畢竟他在生前的微信頭像圖片中寫著:「我不要吃菜,我要吃麥當勞」!究其本質,「胖貓」事件是當代中國青年兩性互動與愛情相處的課題,但一些「吃瓜」網民的脫序蹭熱度,如網暴有關當事者的人身安全與肉搜個人隱私,甚至還出現諸如既然這些食品都將被拋入長江祭奠胖貓,驅使一些不肖、無良商家將外賣食品做成空包未有任何食物在內,或用清水替代奶茶等諷刺的亂象。從而自四月中旬發生的「胖貓」事件,讓中國網民持續熱議和關注,甚至遠勝於五月初發生在廣東梅龍高速公路的坍方事件。相比於坍方的重大事故,這是中國網民純粹更對這些能「蹭熱點博眼球」的現代愛情事件感到興趣?還是這背後有著黨國政府網信部門的刻意淡化,對所有可能造成重大且負面輿情事件的「積極」處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網路自當要服務黨國

 本文認為,中共黨國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接入網際網路以來,累積二、三十年處理線上輿情事件的經驗與教訓,現已更能從容應對眾多網路突發事件和熱門話題,且有著更為即時、迅速的反應機制。這不僅是快速封鎖、審查相關資訊、發布官方聲明(含組織和動員「網評員」或「五毛黨」),以防輿論失序並引導其後續走向;也同時利用時下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對網路輿情進行實時監控和熱點分析,及時發現潛在和當下的風險與威脅,進行「有中國特色」的公關危機處理。

 一方面封禁討論熱度高的時事話題,甚至(短暫)關閉特定的網路社群或論壇,另一方面也轉移公眾視線,防杜事件或話題迅速「失序」擴散,從而減少衝擊黨國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政治發酵。畢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之上,正努力奔向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中,網路自當要服務黨國,至少不要給黨國添亂。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