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3/12/05

從「習李體制」到「習近平新時代」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10月27日於上海心臟病發去世,引發舉世關注,後於11月2日舉辦告別式,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以及政治局常委均出席。(圖片來源:
https://www.instagram.com/p/CzIt5oGLYLm/)
 


從「習李體制」到「習近平新時代」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10月27日於上海心臟病發去世,引發舉世關注,後於11月2日舉辦告別式,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以及政治局常委均出席,官方訃告及所有規格皆比照已故前總理李鵬。作為中共「十八大」與「十九大」共十年的「二號人物」,此一事件自然引發不少議論。近二、三十年來,總書記與總理間雖有黨內排名的先後,但也有處理政務的分工,也才會出現江澤民與李鵬、朱鎔基的「江李體制」、「江朱體制」,以及胡錦濤與溫家寶的「胡溫體制」,而習近平與李克強間從2012年底兩人正式接班,卻在短暫被稱為「習李體制」後,變成「習近平新時代」。針對此,我們有以下觀察。

習李關係的開始與結束

 首先,習李關係得從2007年「十七大」前談起,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屬意同為共青團出身的李克強接班,引發黨內其餘派系的反彈,後於2007年6月底舉辦了中共史無前例的「民主推薦」,參加投票的包含中央委員、候補委員與部分卸任高官,結果習近平獲得的票數高於李克強,進而注定兩人排名的先後,以及「十八大」習接總書記、李接總理的結局。習近平掌權後強化「小組治國」,成立了諸多如國家安全委員會、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後改為委員會)等,特別是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架空了不少國務院的決策權,這也使得中南海南院(黨)與北院(國務院)的關係出現變化。

 其次,除決策權外,習李間在過去十年也出現不少政策矛盾。如在解決農村與農業問題,李克強主張的是「新型城鎮化」,而習近平則堅持「鄉村振興」,最後則是後者勝出;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方面,李傾向市場機制,習則強調政府的作用,最後則是「國進民退」的大力推行。最引人關注的還是當習近平提出「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就時,李克強卻說出「當前有6億人口的每個月收入只有人民幣1,000元左右」的驚人之語;且當李克強提出的「地攤經濟」遭到否定之後,繼任總理的李強續提「地攤經濟」卻成為挽救新冠疫情後拉動內需的政策。

李克強過世後中共黨內聲音將更加單一

 再者,李克強過世後,中國最重要的官媒,不論是央視的新聞聯播或是新華網首頁,李克強過世的新聞都排在第三,次於習近平與李強的一般行程報導。而11月2日,新華社也發布長約4,600字的李克強生平,涵蓋他學習、下鄉插隊、共青團、河南、遼寧、國務院等經歷,給予高評價,但也不時提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決擁護和支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等,也就是在懷念李克強之時,也不忘「擁習」。

 最後,不少媒體提及,李克強之死可能引發如1976年的「第一次天安門事件」與1989年的「第二次天安門事件」等大規模的社會抗議行動,平實而論,周恩來或胡耀邦不論在黨內地位或政策影響均非李克強所能及;而近期民眾在網路上對李的高度悼念,包括提出李過去的名言「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人在幹天在看」等,多是對時局不滿的寄情與投射。至於在李克強安徽老家與其曾主政的河南鄭州,以及少數地區的民眾獻花,也是中共在強力社會控制下所開的「口子」,以讓如壓力鍋般的民怨有宣洩之處,絕非一場大規模集體行動的預兆。至於不少媒體提及北京「半戒嚴」之說,更是不符合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現實。
擔任過三任政治局常委,包含兩任總理的李克強,其過世不僅代表團派的急速式微,也代表中共黨內聲音將更加單一。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