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3/09/12

中國經濟可能已經發生質變

中國國家統計局於8月9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3%,震撼全球。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中國經濟可能已經發生質變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中國國家統計局於8月9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3%,震撼全球。這是2021年2月以來再度陷入負成長;市場憂慮中國可能出現通貨緊縮(deflation)風險,此將影響其長期投資、生產與需求,使其長期失業率上升與經濟衰退,甚至步入日本過去長期的通貨緊縮困境。

中國陸續出現通貨緊縮徵兆

 就一個正在持續成長的經濟體而言,若出現通貨緊縮,將可能中止經濟持續中高度成長,或是陷入低度成長,甚至衰退進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經濟學之定義,若一國的CPI連續兩季出現負成長,即可稱通貨緊縮,它是該國投資與消費信心缺乏而使經濟疲軟的重要訊號。當一國人民因對未來前景悲觀而不敢隨意花錢,導致消費意願降低,業者因需求下降而不敢投資而減少生產量。由於缺乏投資,且生產線不需要那麼多勞工,如此其就業情勢將會惡化,使得失業率再度上升。在工作難尋的情況下,人民對於消費就會更謹慎,導致需求持續下跌,形成棘手的惡性通貨緊縮循環,過去三十年的日本即是如此。

 當前的中國是否有這些徵兆? 答案恐怕真是如此。未來如果中國這些可能通縮的徵兆持續下去,就代表中國經濟可能發生質變,這對中國與全球經濟都並非是好事,畢竟中國好歹也算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占全球GDP比重高達18%。

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的中國夢可能無法實現

 中國是全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占18%、美國則是24%。可能很多人還記得2003年中國GDP只有美國的14%時,當時知名的投行高盛預測中國將在2041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事實上,在中國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尚未掌權的2010年時,中國的GDP早已加速成長為美國GDP的40%,也因此那時高盛預測中國的GDP將提早到2020年代末期即會超越美國,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然而,在習近平2013年執政後的隔年,一系列錯誤政策造成人民幣貶值,驚動了全球市場,也讓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改變看法,認為中國要2032年才會超越美國。

 在後來習近平執政的十年期間,特別是第二任期的最後2至3年,持續性地大力推進「國進民退」政策,將資源大量湧入不具效率的國企製造業,希望藉由大量不公平補貼與偷竊國外重要智財以求彎道超車,終於招致美國的不滿,而於2018年發動貿易戰,致使全球出現去中化或去風險化的風潮。此外,習近平對內為了合理化其第三任的正當性,刻意討好中國民眾,打壓中國在全球最強大的平臺服務經濟與補教產業,而房地產業三道紅線的實施,更是將占中國GDP三成的房地產業變成地方債務危機的可能引爆點。

 在一系列錯誤政策後,中國生產力成長果然持續放緩,同時在青年失業率高達21%與人口出生數創歷年新低下,中國勞動力在未來幾十年可能加速下滑。最近,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認為,如果中國GDP到2030年代中期未超越美國,就永遠無法超越了。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同時出現狀況

 過去,我們經常把投資、消費和出口看作是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那麼中國經濟放緩背後,究竟是哪駕馬車慢,哪駕馬車快呢?事實上,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都已經出現問題,而且是馬與車同時出現了問題!

 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的肺炎疫情使中國進行長達三年多的封控,期間不只中國民眾的消費信心發生改變,而且年輕人辛苦存錢買的房子竟然變成爛尾樓。導致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出現「不搞對象、不結婚、不生小孩與不買房」的四不現象。這都顯示出中國年輕人對未來預期感到悲觀,也就不敢如過去大膽地消費與投資未來了。

 在企業投資方面,美國對中國一系列地高科技的制裁不只使外資投資中國的信心降低,連中國當地企業都想將公司與工廠搬離中國以降低風險!而房地產的三道紅線雖已放寬,但已無法挽回中國民眾買房與企業的投資信心。8月8日中國公布其進出口數據顯示,7月進出口衰退幅度再次擴大。其中,出口下降14.5%,進口下降12.4%,降幅皆大於預期。累計今年1到7月的出口年減5%,進口年減7.6%。這些數據再度顯示中國的內需與外貿的三駕馬車真的出現問題,而過去力推的內外雙循環政策顯然已經失敗。

 為了拉抬低迷的經濟,中國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7月底發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內容羅列20條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然而,在中國地方政府財政吃緊、失業率高漲的情況下,要鼓勵民眾消費恐怕難以實行。同時,雖然中國人行已多次調降基準利率,藉此降低借貸成本刺激投資,但在消費與投資信心不足下,對刺激經濟不只沒太多幫助,反而恐將加深財政的惡化程度。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