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3/07/04

《人選之人》的兩岸造浪效應

《人選之人-造浪者》四月底在Netflix上架後,已可在190個國家收視。儘管未在中國大陸上架,仍然吸引許多網民翻牆追劇,熱烈討論劇中的台灣民主、選舉,以及性別議題。(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人選之人》的兩岸造浪效應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


 台灣首部政治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四月底在Netflix上架後,已可在190個國家收視。不僅在台灣掀起了一股追劇熱潮,也意外地產生#me too政治效應,在台灣各界產生不小的震撼。儘管這部劇未在中國大陸上架,仍然吸引許多網民翻牆追劇,熱烈討論劇中的台灣民主、選舉,以及性別議題。針對此,提供以下觀察。

豆瓣詞條除名引發網民反思

 首先,官方越禁民眾越想看,豆瓣詞條除名引發網民反思。中國大陸影視分享平台「豆瓣網」原先設有《人選之人》的詞條,但後遭刪除。微博、知乎、小紅書、百度貼吧等平台仍允許網民討論此劇,不少網民討論時,多以「豆瓣搜不到」為話題,認為豆瓣除名此劇反而增加觀賞意願,相關貼文與留言如:「今晚工作完就看《人選之人》,豆瓣搜不到詞條的劇絕對有點東西,這就是我的是非觀」、「豆瓣上搜不到詞條所以我被吸引了」、「沒上豆瓣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怕被我們看到選舉唄」。另有網民提及「當人家在一部劇裡已經在大聊特聊民主選舉、政治議題、職場性騷擾、性少數群體參政的時候,我們這邊連豆瓣詞條都沒有。……以前我只覺得我們是啞的,現在,我發現我們也是聾的。」 

藉由劇情深刻討論性別議題

 其次,是藉劇情深刻討論性別議題,《人選之人》雖以選舉為劇情主線,劇情當中觸及的性別議題,反倒是許多大陸網民觀後深感共鳴之處。數年前在西方掀起的me too運動也吹向中國,雖在學術與媒體界引起一些震動,不過卻無以為繼,發生於2021年底的「彭帥指控張高麗醜聞事件」也在政治壓力下無疾而終,LGBT在中國大陸的處境也多是國際人權團體關心的議題。而《人選之人》劇中涉及的性別議題,引發了不少討論,如「是為了劇集中的正常、正常人、女性而流淚」、「本是同根生,海峽那邊已經在拍女同性戀參政議政了,我們還在拍糟老爺們一邊摳腳一邊讓媳婦兒給自己備上好酒好菜」、「真是羨慕對岸,有這麼多以女性為主角的好題材,不像內地劇,表面看以女性為中心,實際上還是家長裡短催生,雞毛蒜皮一地」、「好羨慕!你們的影視真的有推動社會進步。」

兩岸的政治差異與差距

 再者,是認知兩岸的政治差異與差距。有些網民提及「台灣果然是華人社會唯一的希望。畢竟唯一一個從儒家詛咒中擺脫出來的,欸,真不容易」、「感覺到自由」、「好像是在旁觀一場烏托邦夢境,『原來這個詞是可以說的』、『原來新聞可以寫這種題材』、『原來每個人都可以切身參與政治之中並選擇一個自己想要的未來』,映照這幾日的種種,只想說祝福寶島,祝福你們,讓中文世界還尚存一些自由的火種」、「感觸頗多,其實大陸人不乏對世界各國制度、選舉和方式如數家珍的,只是我們都是在分析別人的。但台灣讓我們看到,華人也是做得到的」。

台灣屬於中華民族與文化的一環

 台灣的政治發展與實踐,融合了西方民主政治價值與中華文化,對當前大陸民眾確實有吸引力,特別是在後疫情時期,大陸民眾政治信任低落的此時。然而,也有兩點必須留意,一是,確保台灣的民主品質,畢竟珍惜這一制度的良性運作,取得大陸民眾的「嚮往」,是在一片中共可能武統台灣的聲浪中,自我保衛的方式之一;另一則是,我們必須對台灣屬於中華民族與文化的一環有所體悟,如此才能說明台灣政治發展與制度在華人地區獨樹一格,否則在大陸民眾眼中,「民主主義vs. 民族主義」的較量,後者極有可能壓過前者。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