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李明峻(Ming-juinn Li)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
Published 2022/04/21

日本新經濟安保法案對東北亞局勢的影響

2022年4月7日,日本眾議院全體會議以贊成多數,通過新經濟安保法案,勢將帶動東北亞局勢的變化。
(圖片來源:https://www.kantei.go.jp/jp/101_kishida/actions/202111/19kanban.html)

 

 

日本新經濟安保法案對東北亞局勢的影響

 

李明峻

臺灣東北亞學會秘書長

 

 2022年4月7日,日本眾議院全體會議以贊成多數,通過新經濟安保法案,隨後該法案被送交參議院,在本屆國會成立已成為定局。日本政府推動經濟安全保障立法的背景,主要是由於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崛起等國際局勢突變,從而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特別是金融、技術與貿易等產業領域,岸田政府還將為此設立1,000億日幣的經濟安全基金。這一法律被認為是「劍指中國」、「提防中國」,甚至韓國也認為自己是日本積極防範的對象,所以新經濟安保法案的通過將會帶動東北亞局勢的變化。

以日本技術與科技自主性為核心

 事實上,早在2010年底中日關係因釣魚臺問題急速惡化時,中國即以當時產量占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作為外交政策工具,全面停止對日本出口,使得日本高科技工業生產線受到嚴重衝擊,讓供應鏈的脆弱性問題浮上檯面。岸田內閣對於經濟安全保障之想法,是以日本技術與科技自主性為核心,再以日美同盟主導科技規格,最後是日美與日本經貿夥伴國(包括臺灣),共同建立強韌安全的供應鏈,這是經濟安全保障最主要的構圖。岸田首相任命小林鷹之為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專責處理,並增加國家安全保障局「經濟組」員額,負責協調經濟產業省、外務省、財務省等部門的對外經濟職能。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2021年《通商白皮書》形容各國強化經濟安全保障的動作有如「地殼變動」,隨著全世界加速數位化、邁向脫碳社會的趨勢,岸田內閣迫切需要促進重要技術的研究開發、設備投資,以及建構國內生產基地。特別是日本目前雖於半導體關鍵材料與設備仍佔有優勢,但由於中資大量湧入日本收購或購買重要企業股份,甚至許多日本退休科技大廠員工被中國延攬到研究機構,因此日本逐漸感受到大量技術外流中國的壓力。再者,中資大量購買日本的水源地、森林,尤其是自衛隊基地、機場附近的土地,讓日本國內備感威脅。更何況各國一再強調中製設備關於網路攻擊的潛在風險,因此有關電力、天然氣、石油與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的設備採購與外包,今後必須取得日本政府的審查核准。

韓國新設「經濟安保外交中心」

 在韓國方面也感受到「經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2019年7月,日本將韓國從信任貿易夥伴白名單中移除,並對韓國限制高科技材料的出口,此舉對三星等韓國重要企業造成極大打擊。2021年10月,中國因煤炭短缺而限制尿素出口,使得韓國因車用尿素短缺,導致約400萬輛柴油卡車停擺,韓國面臨物流大亂危機,該次教訓非常深刻。因此,韓國政府也於2022年初在韓國外交部新設暫稱「經濟安保外交中心」的部門,其主要職能是對依賴特定國家進口的產品、零部件等進行掌控,並提出調整分散進口來源的建議等,以確保韓國半導體及電池材料等主導產業的風險,同時準備今後在主要國家的使領館派駐調查人員,目的是為重建世界規模的供應鏈等做好準備。

 日前韓國總統由親美日的尹錫悅當選。在對日關係上,尹錫悅在選舉過程做出許多承諾,例如「恢復小淵惠三和金大中的韓日夥伴關係宣言的精神」、「恢復日韓領導人的穿梭外交」、「不對反日感情進行政治上的利用」等,這些讓日本希望尹錫悅就任總統後,能夠改善文在寅任總統期間處於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嚴峻狀態的日韓關係。在外交政策方面,尹錫悅主張對北韓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包括強調北韓若不實現無核化,就不給予經濟援助,也不會放鬆對北韓制裁。在對中國外交政策方面,尹錫悅主張要降低對中國的經貿依賴,採行與美日歐盟相近的戰略價值觀,並有意以1998年10月8日金大中簽署的《日韓共同宣言》為基準,解決目前處於對立狀態的日韓歷史問題。

 中國是日韓最大對外貿易國,加上今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同時占世界經濟近三分之一、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正式生效,這些都為中日韓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中國竊取科技資料與採取網路攻擊惡名昭彰,共同富裕也讓日本企業較以往離中國更遠,再加上戰狼外交與區域軍事行動讓問題雪上加霜。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民調顯示,將近46%的企業支持日本政府的此項政策,認為日本企業應該減少與中國的業務往來。對於日韓目前強調自由人權價值與經濟安全保障的動向,中國目前以「不評論外國內政」與「外部勢力不要干涉中國内政」回應,但這些新經濟安保的政府作為,將來勢必對東北亞局勢造成微妙影響。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