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丁樹範(Arthur S. Di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Published 2021/12/13

中國極音速載具測試:抵消美國導彈防衛體系並增加滲透攻擊能力

倫敦《金融時報》於本年10月17日報導,中國於8月進行了極音速武器測試,震驚了美國。

(圖片來源:https://forums.spacebattles.com/threads/hypersonic-technology.687475/

 

 

 

中國極音速載具測試:

抵消美國導彈防衛體系並增加滲透攻擊能力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倫敦《金融時報》於本年10月17日報導,中國於8月進行了極音速武器測試。其測試是用「部分軌道轟炸系統」(fractional 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推進能攜帶核武器的飛行器環繞地球飛行,但在目標外幾英里處降落而沒有擊中目標。報導說中國的測試震驚了美國。

美國核武攻擊和防守能力

  美國在冷戰期間因為和蘇聯的核武器發展競爭,部署大量核彈頭和有精準攻擊能力的載具。蘇聯解體後美國和後繼的俄羅斯持續裁減核彈頭數量,但是,迄今美國仍維持約3,700枚現役和後備核彈頭,分散在陸基的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轟炸機載具裡。

  冷戰結束後,美國因為科技進步也積極發展導彈防衛體系(BMD)。其目的主要是防衛發展中國家,例如北韓和伊朗等的導彈攻擊,因為這些國家只有陸基發射的導彈。此時,俄羅斯國力衰弱不構成美國的威脅;中國和美國關係良好,且依循鄧小平韜光養晦指示,埋頭發展經濟,也不構成對美國的威脅。

  另一方面,科技仍持續進步,得以使美國逐漸提升核武器攻擊和防衛能力。例如,美國正在發展的X-37B空天飛機被中國和俄羅斯懷疑美國在秘密發展低軌戰略轟炸機。再如,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系列預警雷達,強化了導彈防衛體系的能力。這使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有核國家擔心,美國同時有矛與盾,自己只有矛,不利於防衛體系。

中國對美國核武器的回應

  中國對美國的核武器諸多發展和部署不是沒有回應。其回應方式和速度,關乎其與美國的關係。美、中在接觸(engagement)時期,中國以發展經濟為主,慢慢發展核武器和相關的測試。這可以說明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核武器部署緩慢的原因。

  中國核武器部署較慢不代表其沒有發展。過去30多年裡中國部署了固態燃料使發射時間大幅縮短的東風31(DF-31)和東風41(DF-41)洲際彈道導彈,且東風41可以在公路機動發射。據信,中國也在發展可以攻擊不同目標的獨立分導(MIRVs)彈頭,和真假彈頭。中國也發展了094核潛艦,可以發射巨浪3號潛射導彈攻擊美國本土。其目的是有多重核武器工具,且可以穿透美國導彈防衛體系的攔截。

  然而,傳統核武武器有一缺點。那就是主要依賴慣性路線,使敵方可以預測核武載具攻擊的行進路線,而運用導彈防衛系統進行攔截。極音速載具據說是由蘇聯發展而成,可在低軌道以五倍音速以上速度飛行,可在低軌道發射對敵方進行任何角度的核攻擊,使敵方的導彈防衛體系完全無法因應。換言之,極音速載具擺脫了慣性路線的缺點。

  美、中關係出現劇變,使中國意識到未來不可避免的對抗。對抗雖不至於變成衝突,甚或戰爭,但是,中國必須要有所準備。這足以說明中國為何現在測試極音速載具,也在新疆和內蒙大量挖掘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以及部署數量不詳的094核潛艇。

  極音速載具當然更是重要發展項目。如果真的能作戰測試成功,中國或可以減少洲際彈道導彈的部署,而達到同樣核嚇阻的效果。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