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林正義(Cheng-yi Lin)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Published 2021/09/03

美日臺安全新關係

8月9日,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秋葉剛男訪問美國,與國務卿布林肯會晤後發表的聲明環繞中國所造成的挑戰。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statephotos/51367511378/ )

 

 

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美日臺安全新關係

 

  

 

  8月9日,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秋葉剛男訪問美國,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ckSullivan)、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會晤後,發表的聲明環繞中國所造成的挑戰,除新疆、香港之外,三海(東海、臺海、南海)現狀可能進一步被打破。其中,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特別被提起。8月12日,「四方安全對話」(Quad)資深官員舉行視訊會議,再度觸及臺灣海峽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性。

北京要抵擋的不只是美國

  拜登延續川普政府的「印太安全戰略」,但以外交、團結盟友為主,編列的國防預算納入通貨膨脹因素,實質上是減少。華爾街日報社論,也質疑拜登總統是否「說得強硬,做得少」(Tough Biden Talk, Little Action)。然而,拜登將原先孤獨抗中的川普路線,調整為結盟的統一戰線,而且讓北京知道要抵擋的不只是美國而已,而是美國所帶領的多個雙邊(美日、美澳)或多邊(G7與Quad)安全機制。拜登所提出的「疫苗軍火庫」,掀開中國疫苗賣超多、贈很少的真相,挫敗北京利用「疫苗外交」為「銳實力」的運作。

  拜登要讓美國重回國際領導地位,但全球任務太多、中國挑戰日益增加,美國與盟邦雖將焦點轉向中國,實際因應行動需要早日備妥。臺灣無法讓美國帶領的世界跟著臺灣轉,而中國的負面因素也不是臺灣安全的保證。美國、日本、澳洲、七大工業國、歐洲聯盟的聲明,涉及臺灣的和平與穩定,有多重安全意涵。第一,擔心中國對臺灣的軍事高壓政策是否會跨過紅線;第二,與美國志同道合的國家,是否有足夠的準備因應臺海可能的危機;第三,中國是否低估多國可能的實際反擊作為;第四,鼓勵臺海兩岸要有官、民對話;第五,臺灣要認真看待自身的安危,強化反制能力。

日本認真重視臺灣安全的重要性

  臺灣安全外在環境面臨最大的改變,不是來自美國政府,而是以日本為主的國家,認真重視臺灣安全的重要性。長期以來,日本對臺灣的議題過於遮掩、模糊,先有1990年代臺灣是否涵蓋在日本周邊事態範圍,是地理或事態爭論不休,後有不願意與臺灣進行戰略安全對話。日本希望臺灣強化臺美關係,不要對日本期望過大。這些年東亞安全環境丕變,日本無法繼續在臺海安全不扮演角色,必須由關切,轉為有備無患,由日美兩國同盟互助,調整為日美臺的安全想定。

  副首相麻生太郎認定中國侵略臺灣為「威脅日本生存事態」(survival-threateningsituation)。防衛大臣岸信夫認為美中權力平衡改變、中國在臺海的軍事傾斜與優勢,讓日本必須有一套保護自己的架構。副防衛大臣中山泰秀呼籲美日要覺醒,保護臺灣此一民主國家。

  2021年5月,臺灣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爆發之際,疫苗短缺挑戰政府治理的能力,幸好在最嚴峻的關鍵時刻,日本與美國提供將近500萬劑疫苗,及時救援解除臺灣的疫苗危機。北京除意外之外,對臺統戰、假訊息、銳實力運作無法發揮,臺灣內部急於接受中國疫苗的群體也進退失據。

  蔡英文政府在臺海兩岸關係不挑釁、不報復、不低頭,但堅持原則,承受壓力卻不投降,也沒有躁進,讓美國為首的國家看見臺灣的韌性、柔性的剛強力量。疫苗救援較好處理,但臺海軍事安全的危機因應,則加倍困難,也需長期準備。美國對阿富汗情勢過於樂觀,對塔利班進入首都喀布爾估計的時間嚴重失準。雖說臺海不同於阿富汗(2021年)、克里米亞(2014年)、喬治亞(2008年)情勢,臺灣也有美日奧援,但臺灣在中國軍事威脅之下,民心士氣不麻痺、不偏執非軍事的方案、加速加倍國防建軍,樣樣卻不是一句口號了得。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