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1/04/27

鳳梨、「農林22條」與通惠情

習近平時期更強調主場統一與精準施策,這也是為何會同時出現禁鳳梨與「22條」或「通惠情」的反差。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遠景論壇No. 26
  
    

  
     鳳梨、「農林22條」與通惠情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2021/4

 

  

  整個3月,中國對臺就在各類統戰、宣傳、認知等「混合戰」中展開與持續,這不僅是過去、現在,也將是未來對臺策略的重點。2月底,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將於3月1日暫緩臺灣鳳梨進口到中國大陸,就在話題不斷延燒並引發臺灣內部激烈討論之際,國臺辦 3 月17日發布〈關於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農林22條」),將支持臺灣同胞參與中國大陸的農林業發展。緊接著,習近平在「兩會」後首次赴地方考察的地點即是福建,並於3月25日提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通惠情」方針。整整一個月,中國對臺除在軍機不斷侵擾我國西南海域與推出「促融」政策「軟硬兩手」外,更在經濟社會融合措施中出現反差。針對此,我們有以下看法:

  首先,當前中國對臺工作就是「反獨」、「促統」與「促融」,不論是過往「31條」、「26條」、「11條」,或是近期的「農林22條」都屬「促融」,今年中國對臺工作會議的內容,「兩會」期間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談話都著重「促融」,當然,習近平的「通惠情」更將經濟社會融合推到另一個高度。然我們必須了解地是,不管幾條,此些惠臺政策均多所重疊,其統戰與宣傳意義恐大於實質。

  其次,與過往胡錦濤時期的「惠臺」政策不同的是,習時期更強調主場統一與精準施策,這也是為何會同時出現禁鳳梨與「22條」或「通惠情」的反差。對北京而言,其雖均屬促融,但進口鳳梨或其他農漁產品為在臺灣的「客場」,此一形式從近年的選舉檢驗,不僅成效並不彰且情勢越加嚴峻,倒不如將臺灣農林漁牧中小企業或青年拉至自己主場更能「操之在我」。

    再者,此些政策看似「惠臺」實則「利己」。如在中央31條、26 條公布後各地方相繼加碼,均可看出其不論是意圖吸引臺灣的產業或相關人才多為其發展所需,而此次「農林22 條」,國臺辦也提及這是為大陸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部署,近年來大陸解決「三農問題」的策略從「新型城鎮化」轉向「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的資金、技術與人才,故此一措施也是為自身的發展。

  最後,習近平此次在福建考察特別提出「要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就此而言,福建已然穩坐「惠臺」的排頭兵。近年來,包括「習五點」等中國領導人對臺的重要講話多次提及福建的重要性,此次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也提出,福建要發揮獨特優勢,積極先行先試,「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從「兩制臺灣方案」中福建扮演吃重的角色,再加上這兩年中國一再宣傳福建GDP超越臺灣看來,福建在對臺制度、心理與認知作戰重要性大幅提升,我方得多加留意。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