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3/08/17

近期中國經濟情勢與影響

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就2023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與記者進行答問,此次經濟數據低於多個國際與中國國內機構所預估的7%。(圖片來源: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7/t20230717_1941304.html)
 

近期中國經濟情勢與影響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日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第二季與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第二季的GDP同比增加雖達到6.3%,是過去兩年來增幅最高的季度,但卻低於多個國際與中國國內機構所預估的至少7%。同時,6月的青年失業率高達21.3%,創下有該統計項以來的最高紀錄,也讓人對中國經濟前景不敢樂觀。對中共而言,經濟是基礎建築,一旦基礎不牢,將會引發連鎖效應,甚至是政權穩定的問題。文化大革命後的改革開放、前蘇聯解體後的鄧小平「南巡」都是基於此考量,而現在似乎又來到發展的十字路口。針對此,本文有以下看法。

全年能否達到5%的目標出現隱憂

 首先,雖然第二季同比增長為6.3%,不論是與過去幾季相比,或放在世界的水準來看都是高的,但由於去年第二季中國經濟受到疫情及上海等地封城影響,GDP僅增長0.4%,基期較低,使得6.3%看起來偏高。此外,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達到5.5%,超過今年「兩會」所預估的全年5%的目標,但由於跟今年第一季比較,第二季僅成長0.8%,且第一季相較於去年第四季增長為2.2%,顯示經濟復甦放緩的趨勢,也讓今年全年能否達到5%的目標出現隱憂。此外,一直以來,中國官方對於所公布的數據多所隱藏與調整,此些經濟數據的可靠性也備受質疑,而七月一日開始執行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對於相關資訊蒐集的限制提高,也將大大提升預測的難度。

 其次,中國經濟復甦緩慢,一方面來自疫情後國際市場的低迷,如6月中國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萎縮超過12%,創下疫情後的記錄。然而最關鍵還是國內因素,雖然官方一再推出穩就業、擴內需與促消費的政策,但效果仍然不明顯,特別是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正在動搖廠商投資的信心,近期中國大型開發商恆大傳出巨大虧損,更是其中的代表,許多開發商跟著拖欠債務,在全國各地留下大量未完工的「爛尾樓」。其造成兩個影響,一是由於中國民眾多數資產放在房地產中,直接影響了民眾的消費意願,不論政策如何鼓勵,民眾不是「擴大消費」而是「擴大儲蓄」;二是最近一年來,與房地產有關的社會抗爭高居首位,成為民眾最不滿的議題,也影響社會穩定。故房地產所衍生的直接與間接議題,幾乎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問題的主要來源。

經濟下行連帶影響中國的對外行為

 再者,除了疫情及經濟發展的規律外,近年來美中科技戰及政府的分配政策也成為經濟下行的重要原因。由於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管制,致使中國科技新創產業受到極大的衝擊。而在分配政策方面,「把餅做大」與「把餅分好」向來是中國的政策難題,近年來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便是著眼於「把餅分好」,而在餅還沒做大前就急於公平分配,也導致經濟受到極大的衝擊,不僅影響民營企業的發展、科技產業的投入,也使得失業率不斷攀升,近日中共官方宣布過去兩年多針對數十家科技公司採取50多項監管行動已「基本完成」,相信也與「救經濟」有關。

 最後,經濟下行不只對內產生影響,也連帶影響中國的對外行為,近二、三十年來,中國在國際間的行動不少以其經濟表現為後盾,而目前經濟趨緩及政府財政出現巨大的缺口,都直接影響其外交,不論是2021年以來,中共所接連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與「全球文明倡議」等三大倡議,「一帶一路」與對外援助的投入,以及對國際組織的經費投入、維和行動的支持等皆然。

 中國目前正面臨兩個巨大的「陷阱」,一是美中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另一則是「中等收入陷阱」,後者指的是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後,由於新的增長動力不足而陷入停滯。這兩個陷阱所帶來的挑戰都在過去五年內發生,且這些挑戰有可能是結構性與長期的。因而也不難理解為何在五月底所召開的二十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習近平會提出「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及「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了。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