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3/09/27

形塑新的全球化可能會產生陣痛期

在當前的政經情勢下,大部分國家的執政者都面臨棘手問題,但穩住經濟基本盤與人民對國家未來的信心是最基本的。(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POTUS/status/1692681247548375156/photo/1)
 

形塑新的全球化可能會產生陣痛期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全世界在過去幾十年,幾乎是在自由放任的情況下發展,跨國企業甚至是政府利用不同形式的發展策略與產業政策,將各種產品布局到具有相對利益的國家進行分工生產,而全球得到的好處就是產品價格降低、貿易量大增,進而有不錯的經濟成長,許多國家也藉此獲得經濟發展機會。然而,自由放任也衍生出一些問題,例如一些國家為了經濟成長率而不擇手段,利用不公平的補貼政策變相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因而產生激烈的國際價格競爭,讓許多公平競爭國家的產業與勞工深受其害,而一些全球布局的企業也忽略國際分工的風險。

形塑理想的全球化必須要付出代價

 眾所皆知,由於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機制過時,或是一些原因而無法順利運作。換言之,最近的全球的產業分工幾乎可以說是處於無政府狀態,缺乏一個世界政府來管理不重視公平、安全和環境的全面價格競爭態勢,也因此無法使全球走向更重視公平、安全、環境的新的趨勢,而這卻是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比較可能想達成的真正理想世界的方向。

 然而,由於過去非理想性全球化已經產生一些副作用,而要消除這些副作用進而調整全球經濟的體質以期達到真正理想世界,過程中勢必出現陣痛期。例如以美國為首的印太架構想聯合一些追求公平競爭的國家對過去、甚至是現在仍不願意採取公平競爭的國家採取一些抵制與管制行動,這在短期,甚至持續較長時間將會對被抵制國,甚至連帶對這些追求公平競爭國家在產業發展與經濟成長上產生負面影響。

 以中國為例,2018年美國對其發動貿易戰以制裁其不公平補貼國企與央企以來,一連串美國盟友的加入聯合制裁,加上中國政府錯誤應對,使得當前中國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但中國GDP占全球的比重高達18%,而且其在大多數產品的生產供應鏈仍扮演重要的角色下,全球的產業發展與經濟成長勢必受到影響。同時,由於企業的去風險化考量致使供應鏈移轉速度加快,未來全球貿易的成長率不太可能像過去那麼高,同時商品價格也不可能再像過去那麼低,而可能會維持一段低貿易成長率與高物價水準的時期。因此在新的全球化重塑過程中,全世界必須要有低經濟成長率與高物價水準的心裡準備。

低成長與高物價時代下政府更應重視人民福利的提昇

 事實上,《經濟學人》(EIU)已經預估2023至2027年五年期間,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將僅為2.6%,而平均物價上漲率則是高達4.5%,亦即全球至少未來五年將呈現低成長、高物價的情況,這也是我們要達成理想全球化可能必須付出的代價。當然新的科技仍會帶動一些新的需求,如人工智慧、物聯網、5G、AR、VR等;但若高物價水準,特別是民生必需品的高價格水準持續太久,可能降低全球對這些新科技應用產品與服務的需求,那時全球反而可能會面臨通縮的風險。

 過去幾年全世界面臨地緣政治、百年疫情與俄烏戰爭的衝擊,此時各國的執政者更應該認知到其執政目的是真正地照顧人民的生活。以台灣為例,疫情、通膨與地緣政治不是台灣造成的,但卻直接、間接影響台灣經濟與人民的生活。因此,即使未來全球可能面臨較低的經濟成長與較高的物價水準,但各國政府仍可規劃一些提高人民福祉,如生活品質提昇的政策。

 在當前的政經情勢下,大部分國家的執政者都面臨棘手問題,但穩住經濟基本盤與人民對國家未來的信心是最基本的。在世界管理政府慢慢形成而持續矯正過去不公平競爭陰影下的市場經濟時,台灣政府當前反而不必太依賴市場經濟做法,政府必須適時直接介入會影響台灣民眾生活的事件。簡而言之,因應全球當前與未來至少五年的嚴峻的經濟形勢,台灣必須先擴大做一些社會福利的措施,即使短期提高負債比率也必須要進行,畢竟投資人民、投資社會才能使國家永續發展。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