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2/12/13

封控與失控:中國白紙運動評析

近期中國社會出現過去三十多年來罕見的大規模抗議,導火線是新疆烏魯木齊11月24日發生的大樓火災。圖為西班牙馬德里民眾追悼亡者之活動。(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realEmperorPooh/status/1598085439667466241/photo/4)


封控與失控:中國白紙運動評析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近期中國社會出現過去三十多年來罕見的大規模抗議,導火線是新疆烏魯木齊11月24日發生的大樓火災,由於疫情而過度封控導致居民逃生不及,以及消防車無法順利到現場,最終造成10人死亡、9人受傷,地方政府不僅沒致歉,還指稱是民眾自救能力薄弱所致。因而引發各地民眾的怒火,開啟了悼念與反封控的抗議行動,這股浪潮從上海延燒到北京、成都、廣州、南京、武漢等大城市,更有50餘所大學舉起白紙做為無言發聲的象徵,這場「白紙運動」甚至被稱為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國最大的社會抗議。

疫情封控壓力和民怨之累積

 針對此,我們有以下看法:首先,這場運動是一系列疫情封控壓力和民怨所累積的結果,今年四月上海封城的「四月之聲」、河南鄭州工人徒步返鄉與暴動抗爭,都是此種壓力有聲無聲的宣洩。自疫情爆發以來,圍繞著動態清零而起的「次生災害」事件屢見不鮮,各地也不時傳出幼童、病患、孕婦身體不適,最後卻分別因封控導致延誤就醫而身亡和流產,以及民眾因為封控壓力而墜樓輕生的消息。因此,此次烏魯木齊事件只是導火線,主要還是集體社會壓力的情緒反彈,原本民眾的期待應該是「二十大」後逐步解封,雖然國務院也公布「優化防控工作的20條措施」,但隨著疫情再一次延燒,各地封控更加嚴重,因而引爆民眾怒火。

 其次,隨著疫情爆發與政府的強力封控,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正在產生變化,早在今年五月《知乎》一篇名為「今年新冠疫情,讓你的觀念發生了哪些變化」的文章置頂,而「比起疫情,無限擴張的公權力才讓人害怕」的回應引發網民大有同感,即可看出民眾對政府的防疫成效及公信力都提出了質疑,其中有兩個發展特徵,一是不滿的主體主要是年輕人與中產階級,這兩類群體在嚴格的封控中,不僅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對未來的期望值也大為下降;二是由於動態清零的指令來自中央,民眾抱怨的對象也逐漸由地方轉向中央政府,最近各地的抗議運動正體現出這兩種趨勢。

動態清零──跨階級、跨區域之共同議題

 再者,此次抗爭行動與過去二、三十年中國的社會抗爭有幾點差異,過去許多抗議行動之所以沒引發更大的政治效應,主要為沒有共同且跨階級、跨區域的議題,而此次對「動態清零」的不滿,剛好成為共同議題,過去的抗爭多是屬於求溫飽的經濟社會訴求,但此次各地出現要求自由、民主與反對獨裁等政治訴求,過去抗爭的對象多為地方政府的「反地方不反中央」,這次卻出現「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的口號;此外,象徵性、符號性的事物往往在抗爭中具有積極推動與散播的作用,過去在中國社會抗爭中較為少見,但此次出現「白紙」則是較為特殊。

 最後,不少國際媒體認為此運動將會有「星火燎原」的效果,甚至稱為「白紙革命」。我們認為不應過度高估中國社會力量的組織與持續性,也不應低估中共社會控制的能力。在社會層面,此些力量並無組織與串連,且主要的訴求還是防疫政策而非政治壓迫。在政府層面,一方面,近日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陳文清表示要堅決依法打擊敵對勢力與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後,各地開始提升壓制力量,另一方面,官方也將此次責任轉移到地方政府的「一刀切」,並配合前總書記江澤民過世的消息轉移輿論焦點,同時也開始適度放寬防疫政策。在多管齊下後,此場運動也失去了進一步升溫的柴火。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