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1/02/01

拜登時代下的臺美貿易前景

  臺美舉行經濟繁榮夥伴對話,雙方同意展開更緊密、廣泛的合作,持續深化臺美夥伴的互動關係。
  

  


 拜登時代下的臺美貿易前景
 


張建一 
 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2021/1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已於120日正式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46位總統,隨後立即連簽17項行政命令逆轉部分川普政策,開始進行一系列「美國救援」任務;但一如預期,這17項命令並未包括立即反轉川普時代對中國的貿易關稅政策。未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即使有所轉變,也要等到二月拜登政府所提出的美國貿易戰略才能一窺端倪。

  而國人所關心的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能否有著落,可以關注,但不要因為我們擴大美國牛肉與豬肉進口而有過度期待。國人應有一個思維,那就是臺灣要自詡是一個自由而公平的小國。在現實國際經貿情勢中,小國用不公平手段對付別人的效益不只不大,反而更易遭到報復或抵制。適時廢除違背國際規範的限制或不公平政策是國際責任,盡了國際責任可能得到更多合作的機會;但若想用盡國際責任來要求外國給予其國際責任之外的優惠,則是自大而不合理的想法。

  今年13日拜登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表示,上任後將優先投資美國、買美國貨(buy American),對能源、生技、先進材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進行大規模政府投資。他同時也指出,在美國內部環境,包括對美國勞工與教育進行重大投資之前,不打算簽訂任何新的貿易協議;且上任後將全面檢視現行與中國的協議,並與亞洲和歐洲傳統盟友協商,發展出一致的策略。

  雖然短期美國不會跟其他國家或區域簽訂任何新的貿易協議,但值得注意地是,臺灣毫無疑問是美國在亞洲的傳統盟友,特別是貿易盟友。臺美強化經貿關係基本上是符合雙方利益的,而美國內部對此亦有共識。但無論經濟體間政治、外交利益重疊多少,任何貿易談判都不容易。根據美國的內部標準作法,就算美國剛上任的拜登總統政府宣布臺美啟動BTA談判,談判結束到簽署至少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既然全面貿易協定談判耗費大量時間與資源,本文認為臺美應從雙方都有相當基礎的議題進行合作,例如臺灣最強的供應鏈(如半導體)與美國最在乎的數位貿易等特定議題著手,走積少成多路線;也就是延續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堆積木的概念。

  有人認為2016年後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談判停擺認為關鍵因素,是因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顧慮中國,將臺灣放在次要考量。這樣的看法過去或許是對的,但現在時空環境已大不相同。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至今,連拜登都認為前總統川普對中國的貿易關稅政策將會持續下去,短期不會改變。即使未來有所調整,本文認為調整幅度亦有限。而且近兩年全球供應鏈重整、美中經貿對立,川普與拜登都強調重建美國供應鏈,無論涉及科技與否,臺灣都是美方可信賴夥伴之一,這充分說明未來臺美洽簽BTA的經濟基礎將愈來愈穩固。此外,2019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報告顯示,在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下,臺灣是貿易轉移最大受益者。2019年上半年臺灣對美出口較去年同期增加42億美元,增加的部分大多是辦公室和通訊設備。這份報告的作者,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經濟學家尼吉塔(Alessandro Nicita)更進一步指出,貿易戰持續的時間越長,這些貿易轉移就越有可能是永久性的。換言之,在美中貿易戰至今仍然持續下,美國更需要臺灣這個值得信賴的盟友,提供相對中國絕對乾淨的產品。因此,可預見的未來,一些臺灣製造的關鍵性產品將會被列入泛美國製造的清單。

  20201120日首屆「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Taiwan-US 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是為未來輪流在美國及臺灣召開年度高階對話的基礎,用以促進雙方進行更深化及廣泛的經濟合作。因為對雙方均有益,基本上拜登政府是沒有理由推翻的。而且內容包括科學與技術、5G及電信安全、供應鏈、婦女經濟賦權、基礎建設合作、投資審查及全球健康安全議題等,對拜登政府而言均是重建美好的重要議題。

  未來臺美貿易相關議題深化合作在美中地緣政治下是必然的趨勢,而臺美洽簽BTA不僅與貿易相關,也攸關兩國的國家安全。對美國而言,在亞洲有個在前線守護民主的貿易夥伴很重要,而臺灣必須是首選,特別是臺灣晶圓代工全球78%市占率的關鍵地位。這對以凱因斯學派為信仰的民主黨總統拜登,要從事美國大內需中的現化基礎建設是相當重要的。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