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林正義(Cheng-yi Lin)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Published 2021/01/26

拜登政府對臺政策雛形

拜登總統要「重建美好」與再度領導世界,如何與中國在競爭中有合作,如何不讓北京在臺海挑起危機,成為一項嚴峻的挑戰。

 


拜登政府對臺政策雛形

 


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2021/1

 

      拜登政府在爭議、動盪的總統大選後確認就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將對川普臺灣的政策重新審視,包括國務院「對臺交往準則」限制取消的相關問題,但也提到《臺灣保證法》。1979年,拜登投票支持《臺灣關係法》,2001年到訪臺灣,2020年兩度以推特恭喜蔡總統成功連任與就職。拜登以極快的速度任命有豐富行政經驗的涉中官員,除顯示專業外,更需與時間競賽,及早克服各種內外挑戰。拜登總統要「重建美好」與再度領導世界,如何與中國在競爭中有合作,如何不讓北京在臺海挑起危機,成為一項嚴峻的挑戰。

     美中兩國有意願在環境變遷、醫療衛生等人類安全議題合作,這會使川普政府惡化的美中關係告一段落。但是,中國已不只是美國也是多數西方國家的重要安全挑戰,加上香港、新疆、臺灣、南海等議題棘手,美中要重新回到「建設性戰略夥伴」或「新型大國關係」幾無可能。若說預防、管理美中衝突是第一要務,拜登政府需在節制與避免懦弱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國務卿布林肯在參議院任命同意案上,表示美國「能勝過中國,並提醒全世界民有民治的政府,民享一定可兌現」。他在應詢時,肯定臺灣資通訊科技、成功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認為對臺灣安全與國際參與,兩黨有一致的政策,中國侵略臺灣將是「嚴重的錯誤」。

      拜登與印太事務協調官坎博(Kurt Campbell)對臺海緊張的因應,均主張「戰略模糊」的政策。坎博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曾共同撰文,提到:承諾不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是最好的結果,美中曾採取彈性和細緻的做法,使臺灣得以在美中之間的模糊地帶中成長、繁榮和民主化。他們雖認為臺灣是美中一個潛在的衝突點,但在美中關係史上也有成功之處。這需要包含:積極交往、相互警惕、一定程度的不信任、耐心和必要的克制。

     在美中尋求改善關係的氛圍之下,拜登必然對臺海兩岸,各有要求或各有表態,方能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中國要改善與美國關係,也必須節制它對臺灣的軍事挑釁與邦交掠奪。北京若持續霸凌臺灣,拜登政府不漠視並有積極因應,美國才談得上樞紐的地位。拜登過去認為依照美國憲法,不能像小布希總統所言「採取一切必要手段協助臺灣防衛」,但這必須有所調整。就如同拜登對習近平的看法,隨著美中關係的變化,已由「好朋友」變成在臺海、南海、香港惹事的「惡棍」。

    拜登政府不可能像川普執政末期一連串修正對臺灣的不公正待遇,未來在出售武器給臺灣、高層官員訪臺,也會相當謹慎。但是,拜登政府也需要了解既然過去對中國自由化的期待落空,要北京自動遵守國際規範、停止對臺灣的霸凌,也不能輕易就達成。「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for Foreign Relations)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在2020年9月主張在不改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之下,由於中國的軍事挑戰日益增加,而在危機發生時分秒必爭,總統可事先要求國會授權,使採取的因應行動權限更加明確化。這種改良版的「戰略模糊」政策,值得拜登政府思考。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