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4/08/06

川普若再度回歸白宮對全球經濟的可能影響

川普如果真的在2024年11月二度當選美國總統,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一系列複雜且深遠的影響。(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32045258281294&set=a.486910609461431)

 

川普若再度回歸白宮對全球經濟的可能影響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2024年全球有76個國家或國際組織進行選舉,而美國總統大選無疑是全球最受曯目的一場選舉。美國總統候選人拜登與川普於6月27日舉行了首次辯論,結果顯示大家對拜登的表現普遍大失所望,進而認為川普再度回歸白宮的機會大幅增加。當然,第一場辯論的評價並不能代表未來的可能選舉結果。上次希拉蕊與川普的對決中,三場辯論會的表現外界普遍認為希拉蕊優於川普,但選舉結果卻令人跌破眼鏡。更甚者,在過去10屆美國大選中曾成功預測9次的美國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利奇曼(Allan Lichtman)利用他自己研發的「13把鑰匙」(13 keys)預測系統研判卻是拜登連任的可能性很高。無論事前如何預測,我們仍不能排除事後是川普再度當選回歸,而其「川普經濟學」對於美國,甚至對全球經濟的可能影響更是不能忽略。

全球右派保守勢力抬頭而川普是典型代表人物

 事實上,過去幾年全球在冠狀病毒流行、戰爭與通膨的衝擊下,主要國家的政治氛圍已經發生改變。從最近幾個重要國家,包括歐盟、英國、印度與南非的選舉結果均可以看出右派保守勢力的抬頭。基本上,右派多指保守及維護資產階級的建制、法治穩定。特別是民族主義的立場上,右派主張以國家主義、民族為中心。顯然川普是典型的代表人物。畢竟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所形成的對中國脫勾、去風險化,顯示出美中間世界老大地位的爭奪仍在持續,加上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全球供應鏈受阻,在美國商品需求滿足大受影響的陰影下,再工業化主義抬頭,在川普再度回歸下,對全球經濟可能產生一系列複雜且深遠的影響,恐怕比2018年至今的影響更大。

川普的財政政策與貿易政策

 川普可能會延續其第一任期的減稅政策,特別是針對企業和高收入人群。這可能刺激美國經濟成長,但也可能再度擴大美國的財政赤字,增加美國政府債務進而影響到美元的國際地位。然而,川普的想法並非如此。他認為他的「全關稅政策」,也就是調高關稅的收入增加將能完全彌補所得稅減少的部分,這也是全球最關心的部分。外界普遍預期,川普可能會繼續甚至強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推行,這勢必導致美國與主要交易夥伴(如中國、歐盟)的關係緊張。而增加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可能會導致全球貿易減少,影響全球供應鏈,增加商品成本。令經濟學家擔心的是,川普一再宣揚他若再次當選,將對全球進口到美國的產品課徵10%關稅,對中國產品更要課徵60%以上關稅。很明顯,這些關稅措施與2018年不同的是將導致全面性的物價上漲,使得美國CPI好不容易由9.1%降至目前的3.3%將再次上升,也將迫使Fed再度升息。最近16 名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在6月25日簽署一份連署信中,警告川普若展開第二任期可能產生的經濟風險,其中就包括通膨再度升溫,

貨幣政策

 川普可能會繼續施壓Fed保持低利率政策,以促進美國經濟成長和就業。但這可能導致美元貶值,影響全球外匯市場,並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採取相應的貨幣政策措施。然而,川普的貨幣政策若真的如此,這顯然與前面的可能財政與貿易政策的結果有相當大的衝突。過去金融市場對川普的政策變化反應即相當敏感。未來其政策已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若再加上政策相互矛盾,可能使投資者加大增加避險資產(如黃金、日圓)的配置,導致相關市場波動加劇。

能源與環境政策

 川普支持石化產業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若其當選勢必將會放鬆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監管,增加美國能源產量。這可能導致全球油價波動,並影響其他國家的能源政策和市場。而同時放鬆環境保護法規,減少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亦是川普可能作法,這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淨零碳排努力產生負面影響,並影響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場的發展。

 基本上,川普會不會再度當選美國總統仍有變數,但可以確定的是他若再次回歸白宮,一定會對全球經濟帶來一系列複雜和深遠的影響,而且將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特別是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在保護主義與國家主義至上之下,財政、貿易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化,以及環境政策的調整,都將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各國政府和企業需要密切關注美國政策變化,並準備相應的應對措施。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