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李明峻(Ming-juinn Li)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
Published 2024/10/22

石破新首相上任與東北亞安保情勢

曾五次挑戰總裁大位都鎩羽而歸的石破茂,終於以些微差距在第二輪擊敗高市早苗,而於10月1日成為日本第102代首相。(圖片來源:https://x.com/kantei/status/1841003156907704575/photo/1)

 

石破新首相上任與東北亞安保情勢


李明峻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

 

 自民黨是日本的執政黨,因此自民黨總裁就是日本首相。由於自民黨總裁三年的任期將屆滿,而現任岸田文雄於2024年8月14日宣布不再續任,這意味著他將在總裁選後卸任日本總理大臣的職務。9月27日總裁選舉的結果,曾五次挑戰總裁大位都鎩羽而歸的石破茂,終於以些微差距在第二輪擊敗高市早苗,而於10月1日成為日本第102代首相。

石破茂對中態度

 由於石破茂過去曾主張中國不是威脅,因而被認為立場親中,再加上他長期是著名親臺派的安倍晉三與麻生太郎的政敵,因此他當選後的外交安保路線讓臺灣人頗為不安。號稱自由派的石破茂對於中國武力犯臺的層級,僅認定為「重要影響事態」,這樣是否會因低估其嚴重性,而讓日本對中國態度相對軟弱?甚至石破是否會改變安倍、菅義偉和岸田文雄以來的對中政策,而讓日本才剛修改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以及逐步強化防衛能力的政策功虧一簣?這些都是吾人必須探討的問題。

 事實上,從政將近40年的石破茂出身政治世家,外祖父和父親都當過鳥取縣知事,而他本人也曾任防衛廳長官、防衛大臣、農林水產大臣和自民黨幹事長等,政治歷練相當豐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在1991年波灣戰爭時驚覺日本對於軍事問題的疏離,從而開始投入安全保障議題的研究,使其在日本政界一向是以防衛專長著稱。同時,目前出任石破茂內閣的外務大臣岩屋毅(前防衛大臣)、防衛大臣中谷元(前防衛大臣),以及首相安全保障輔佐官長島昭久(前防衛副大臣)都是外交安保相關人士,因此他在對外問題方面呈現的是「安全保障內閣」的色彩。

石破茂在安保方面的見解

 石破茂在安全保障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首先,他主張日本應該修憲,自衛隊應該改名為「國防軍」。同時,石破茂認為美日同盟是不對稱關係,例如現階段只有美國在日本駐軍,日本有提供軍事基地的義務,但他認為雙方既然是軍事同盟,日本應該也可以在關島的美軍基地駐軍,因此主張修改美日地位協議。此外,為因應中國、俄羅斯和北韓船機不斷侵入日本領海領空,石破茂也說過要修正《自衛隊法》第84條,應明記自衛隊可以採取的必要措施以茲對抗,如實行超過「警告射擊」程度的「危害射擊」的使用空間。

 其次,由於面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北韓的核武野心及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威脅,因此雖然在亞太地區要找出共同「假想敵」有其困難,而且在包括軍費、武器或人員等方面,區內各國不可能願意承擔同樣程度的安保責任,但石破茂仍直言應該要成立亞洲版的北約組織(NATO)。更重要的是,石破茂指出北韓已擁有可攻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再加上中國也擁有戰略核子武器,因此美國現階段也應擴大對亞太地區提供核威嚇的保證,言外之意暗示日本或其他盟國需要「共有」核威嚇的武器或能力。特別是石破茂堅持日本擁有完整的集體自衛權,這方面的主張有時甚至比安倍晉三還要強硬。

 然而,觀察他過去擔任防衛廳長官與防衛大臣時期的作為,被視為「安保鷹派」的石破茂依舊會務實地採取與美國及亞太盟國進行協調的政策。在對中政策方面,石破茂雖多次強調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但希望日本是以雄厚的安保實力做為基礎來與中國進行交往。由於今年八月中國軍機首次侵犯日本領空,以及九月中國航空母艦首次於日本鄰接區內航行,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佐贊波」驅逐艦為前往南海參加軍事演習,在澳洲和紐西蘭艦艇伴隨下,歷史性首次穿越臺灣海峽,此舉引發中國的抗議並提出外交交涉。現階段日中關係出現許多複雜的變化,石破茂對中政策的選擇相當值得觀察。

美日韓繼續強化軍事安保合作關係的方向不變

 由於石破茂在競選期間數度引用岸田文雄強調的「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以及安倍晉三提出的「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作為他未來外交安保路線立場的宣示,因此他的對外政策應該是延續自安倍以來一貫的方向。近年來他多次訪問臺灣,2022年拜會蔡英文總統時說願意繼承安倍遺志,續推臺日夥伴關係;今年八月他再訪臺拜會總統賴清德,關心臺日之間的國防安全合作。

 展望石破茂上臺後的外交安保政策,日本依然會繼續重視美日同盟,並以現階段美日關係為基礎,擴大「美日澳印」四邊合作關係,尋求擴大與邁向「印太版的NATO」。同時,石破茂無疑將採取強硬立場應對北韓,而由於石破茂公開表示將不會參拜靖國神社,因此日本與南韓之間不至於因為歷史問題而出現歧見,所以美日韓繼續強化軍事安保合作關係的方向不變。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