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2022年12月16日在內閣會議通過安保三文件後,召開記者會。
(圖片來源:https://www.kantei.go.jp/jp/101_kishida/statement/2022/1216kaiken.html)
日本發表安保三文件後的東北亞情勢
李明峻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
由於國際情勢發生重大改變,且距上次修訂(2013年12月)已經9年,因此日本政府於2022年12月16日在內閣特別會議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和《防衛力整備計劃》這三份安保文件的修訂。其中,《國家安全保障戰略》規定外交和國防政策基本方針,是國家安全保障最高層級的文件;《國家防衛戰略》取代之前的「防衛計劃大綱」,規定日本未來十年左右的防衛目標,並概述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和手段;《防衛力整備計画》則改名自過去以五年為期的「中期防衛計劃」,將防衛時間軸延長為十年左右,為此規定必要的政策和裝備採購。
日本強化與盟友之聯繫
對日本而言,目前鄰國俄羅斯繼續在歐洲發動侵略戰爭,並強化在北方四島的軍事部署;北韓迅速增加其軍事力量,多次進行核武試驗和導彈發射;中國則近三十年來持續增加國防預算,且多次在東海和南海試圖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包括侵犯釣魚台周邊海域空域,以及對台灣海峽發射飛彈,甚至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聯繫。面對俄羅斯、北韓、中國這三個國家擴大對國際秩序的挑戰,日本也必須加強與盟友的聯繫,強化防範事態惡化的抑制力。
眾所周知,日美同盟是日本安保戰略體系和防衛計劃的基石,而美國在亞太地區已經形成所謂「二、三、四、五」的多個聯盟關係,即美日、美韓的雙邊同盟、美英澳三邊同盟、美日澳印四方對話的「印太戰略」和美加英澳紐的「五眼聯盟」,而這種關係逐漸朝亞洲北約化的方向發展。
因此,美國對於日本通過安保三文件的歷史性轉變表示歡迎。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日本此舉重塑我們聯盟在印太地區和世界各地促進和平和保護基於規則的秩序的能力。」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稱讚日本將國防投資增加到有意義規模的目標,是踏出「加強和捍衛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大膽而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說,「我們支持日本決定獲得加強區域威懾力的新能力,包括反擊能力。」不僅如此,面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屆滿一周年的歐洲,雖然不希望印太地區發生戰爭,讓美國被迫分散軍事支援,但也樂見日本投入更多防衛預算,增加對挑戰國際秩序者的遏止能力。
今年初,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與岸田文雄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以及中俄加深軍事合作,製造二戰以來全球最危險的緊張情勢,從而強調「日本、美國和歐洲必須團結一致」。此外,加拿大外交部和英國駐日大使等亦表達支持日方修訂安保三文件,增加對印太地區安全和穩定的承諾。
南韓方面之回應
對於此點,韓國外交部召見日本大使館公使,要求針對新的安保三文件作出說明,並以書面闡明韓方立場。基本上,除要求刪除安保文件中有關竹島(韓國稱為獨島)為日本固有領土的描述外,韓國對於安保三文件並未表示反對,而是希望日本以一種有助於和平與穩定的方式透明地進行,同時堅持和平憲法的精神。
關於日本擁有反擊能力方面,韓國也只要求向朝鮮半島出動戰力時,必須事先與韓國方面進行密切磋商,並得到韓國政府的同意。由於圍繞北韓核武問題的東北亞安全環境日益嚴峻,日韓及日美韓之間的合作變得重要,因此伴隨著二戰時日本強徵勞工訴訟案等獲得解決,日韓關係將越來越緊密,兩國劃時代的合作已拉開序幕。
中國及北韓方面之批評
但另一方面,中國表示堅決反對日本於新的安保三文件中將其描述為「迄今為止最大的戰略挑戰」,認為此種對中國的重新定位是對中國的誤判,違反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精神,背離日本對雙邊關係的承諾及中日間的共識,並肆意煽動中國威脅論,無端抹黑中國的國防建設和正常的軍事活動,從而透過外交管道向日本提出嚴正交涉。但即使如此,中日雙方仍於2023年2月22日重啟時隔四年未曾召開的外交和防務安全對話,實際上考慮兩國關係,中國雖對日本做法表示不滿,但並未採取激烈對抗手段。
此外,北韓對於日本制定保有反擊能力的安保戰略的回應是,朝日本海發射兩枚準中程彈道飛彈,並嚴厲批評「日本實際上透過新的安保戰略,正式擁有針對他國實施先發制人攻擊能力,從而給朝鮮半島和東亞地區帶來嚴重的安保危機」,甚至暗示接著還會有更多的挑釁行為。俄羅斯則指責岸田政府背離以往日本堅持的國家和平發展道路,重回無限制軍事化,勢必引發新的安全挑戰,加劇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
「専守防衛」政策的變與不變
總之,這次修訂雖未改變「専守防衛」政策,但日本自衛隊創設常設性的統合司令部、航空自衛隊改稱航空宇宙自衛隊,甚至賦予日本擁有可攻擊敵方飛彈基地的「反擊能力」,並極力填補多年來軍事投資不足的漏洞,展現日本加強自身在防衛方面的核心角色,以遏止周邊地域不穩定因素的白熱化,採取二次大戰以來最大幅度的安保政策轉變,勢必成為東北亞情勢發展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