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譚偉恩(Wei-en Tan)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Published 2025/02/26

川普2025關稅政策淺析

川普在二度就職美國總統後,旋即推動一系列關稅政策來彰顯自己如何為美國收復主權。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川普2025關稅政策淺析

 

譚偉恩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關稅」是展現國家主權的一個重要維度;當境外貨物或服務跨越一國法律上之疆界,進入其所轄領域時,透過政府對此等貨物或服務進行規費徵收,國家得以展現對自己領域的有效控制。反之,若一國無法全然自主決定它的關稅政策,主權必然受到了制約。對於一心強調並想要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川普(Donald Trump)而言,主權受限又面臨貿易赤字是難以接受的,因此2025年1月20日當他二度就職美國總統後,旋即推動一系列關稅政策來彰顯自己如何為美國收復主權(其就職演說中明確提及“Our sovereignty will be reclaimed”)。由於美國是全球貿易的大國,使得川普的關稅政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對許多美國的貿易夥伴產生影響;然而,這並不代表川普的保護主義式關稅政策是正確的。

猛藥去疴勢如虹

 川普是個行動節奏快、目標明確且不喜拖泥帶水的人;上任之後的關稅政策反映出他急於在國內政治上證明自己履行競選承諾的能力,於是選擇對一些和美國互動最緊密之貿易夥伴來開刀。對川普來說,關稅是帖猛藥,快又有效;既是振興美國製造業的強心針,也是保障國內市場的防護衣,同時又可以增加政府稅收。不得不承認,川普的關稅政策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對全球經貿產生了影響,可以說是氣勢如虹。然而,關稅真的是削減美國目前貿易逆差和保護國內產業的良藥嗎?還是充其量只能提高美國在國際談判場合上的議價籌碼呢?

 很多質疑川普及其關稅措施的文獻認為,恣意調整進口關稅反而會使通膨居高難下、抑制就業,甚至可能使目前美國的經濟更加惡化。在這些文獻中,有一種主流思考是援引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來佐證其論點為真;因為此法案大幅提高了當時美國對多種進口貨品之關稅。然而,對境外商品(或服務)課徵關稅並非必然有害,如同任何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干預或管理,關稅政策的良窳取決於實施當時的環境。2025年的美國與1930年的美國迥不相同,並非是一個生產力高於消費力的國家,而《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的參考價值僅適用於產能過剩的國家。由於一國的關稅會左右其貨幣價值的高低,因此在進口關稅調升之後會產生抑制國內消費的效果,並間接改善國內的儲蓄率。

 易言之,考量當前美國的實際環境,川普的關稅政策可以保護美國勞工的就業率與薪資平穩,並在抑制高消費的同時,將投資的重心轉向生產面。毋寧,關稅是一國將產業或人民的「收入」從某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的財政重分配機制,在進口關稅調升的情況下,受益者變成是出口方,而受損者變成是進口方。由於美國的消費者通常是屬於進口方這個群體,川普的關稅政策實際上加重了對消費者的負擔,但最終的效果是抑制美國國內市場對外國產品的支持。另一方面,關稅也同時對美國國內的生產者形成了補貼的效果,也就是提高生產相對於消費的比重,從而降低GDP中的消費占比,但升高生產的占比。

 至於在國際談判場合上,吾人應注意到儘管川普對加拿大和墨西哥採取看似非常強硬的關稅立場,但在加墨兩國同意就邊境與非法移民問題配合美國之後,川普政府也同意推遲新關稅政策的執行。相較之下,對於真正鎖定的競爭者—-中國,新的關稅政策已經生效。顯而易見,川普確實把關稅作為一種談判工具,以利於他更快更有效地達成預定目標。

對全球經貿的衝擊與臺灣應有之回應

 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如果美國實施10%的全面進口關稅,且貿易夥伴國也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全球經濟在2025年的成長率約為2.4%。換句話說,世銀暗示川普強勢的關稅政策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可能引發美國的貿易夥伴國採取報復關稅,進而導致連鎖式的貿易爭端,為接下來一整年的經濟環境帶來不確定性。此外,川普的關稅政策也可能促使其貿易夥伴另起爐灶,以加強區域貿易合作的方法來降低對美國市場之依賴。去年12月,以南美四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為主體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和歐盟達成簽署貿易自由化協定的共識,便是一例。

 至於產業方面,可能會為了因應關稅壓力而重新安置供應鏈的上下游據點,尋求多元化與彈性化的需求和供應模式。這代表受到進口關稅衝擊的美國產業要和同樣受到影響的非國籍產業攜手合作,才能將競爭力與適應力優化;此外,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美國的投資者也會需要和其它國家的投資者一同進行避險和風險管理,這無疑將是一個新的跨國投資機會。當然,川普接下來的作為更加重要,如果他能讓進口關稅的規範內容透明,並廣泛適用相同情況的所有貿易夥伴國,而不是夾帶個人因素的報復或想要針對特定某家產業的保護,則美國長期以來過度消費,但生產缺乏競爭力的經濟慣性就可以有所轉變,屆時的美國或許真如川普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將進入一個「黃金時代」,而非始終在國際貿易的逆差中進行困獸之鬥。

 面對川普上任後全球經貿浮現之動盪和不確定,我國或可考慮採取以下的策略作為因應:(1)持續對尖端高科技產業進行投資,並在政策上獎勵業者對自己的產業進行升級或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不斷增加在國際市場中的不可替代性。應予留意的是,這樣的投資與獎勵應該多元化,而非只關注或比例失衡地偏愛半導體產業;事實上,智慧醫療、精準農業,還有生技醫藥產業(特別是大分子藥物)均值得投資,也是臺灣具有潛力和競爭優勢的亮點。(2)密切關注川普政府接下來可能實施之「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措施,即使臺灣可能不在風險名單中,但可能有不少臺灣的貿易夥伴會受到影響,而全球貿易是連動性的,臺灣難以獨善其身,更不可能置身事外。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