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6卷第1期
剖析歐日經濟關係的突破:
以歐日經濟夥伴協定為例
賴昀辰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摘要
具有共同安全利益與共享價值的歐盟與日本,雖然有著密切的經貿往來,但基於對多邊主義的支持、對特定產業的保護政策,雙方遲至2010年代才開始有雙邊協定的討論。本文嘗試以國際關係的層次分析法及國際關係理論,從全球、國際、國家、個人四個面向,分析歐盟與日本進行經濟合作的障礙,以及突破障礙的影響因素,以解釋為何歐日在貿易自由化高度受阻的2010年代,得以反其道而行地快速完成經濟夥伴協定。本文主張,歐日經濟夥伴協定是由國際局勢及其他自由貿易協定所驅動,同時也能刺激其他自由貿易協定的推動。簡言之,歐日經濟夥伴協定有助於貿易自由化進程,且其中所含的特殊貿易永續價值,也能藉由歐日在國際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而投射到其他的經貿協定之中。
關鍵詞:歐日關係、歐日經濟夥伴協定、貿易自由化、雙邊主義、多邊主義
中國投資環境轉變與臺商經營策略:
中國湘南三市的臺商經驗調查(2015-2023)
郭永興
(臺中科技大學國際貿易與經營系教授)
摘要
201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臺商遭遇到種種挑戰,中國政府的政策轉變,例如五險一金風波、移轉訂價查緝等,對臺商帶來嚴重衝擊,被國內主流財經媒體報導為「獵殺臺商」。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也增加臺商在大陸生產輸美產品的關稅成本,因此近幾年國內媒體大幅報導臺商撤退論。本文根據筆者2015年與2023年夏天,對同一批在湖南省南部臺商的田野調查,確認到201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官方在強烈的政策衝擊(產業轉移政策轉變、五險一金負擔明確化、移轉訂價查稅)之後,為了緩解衝擊力道,中國政府推出了補救措施。並且中美貿易戰爆發後,中國政府為了挽回臺商信心,某些衝擊性政策的施行立刻暫停。因此儘管2010年代臺灣不少媒體形容中國的衝擊性政策是「清算臺商」,但事實上到了2023年,這些政策已經是臺商可控管風險。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雖然臺商為了避險中美貿易戰,確實在2018年後有將生產線移往中國以外第三地布點的趨勢,不過並非全面性撤退,而是臺商考慮到貿易戰風險後的多元布局。根據2023年夏天筆者在湘南田野調查的觀察,海外產能分散的避險措施,與中國據點的繼續深化發展,兩種策略並存的臺商其實不少。
關鍵詞:臺商、產業轉移政策、五險一金、移轉訂價、中美貿易戰
中國「社會治理」的「全控化」:
東北T區案例
陶逸駿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中國1990年代國企改制,使東北老工業基地陷於社會和經濟危機。各級體制和行政舉措下,東北T區在幾年間使社會經濟困境趨緩,儼然成為「正面樣板」。T區如何管控轉型危機?「社會治理」機制何以運行?有何特徵?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並未真正見效,但T區若干管控機制特徵,為何在十數年間為全國其他許多地區所沿用?對體制有何意涵?基於「管控範圍規模」及「行動社群主動性」維度,構成T區四種「社會治理」情境,從而形塑四種體制管控機制:「全控計畫指令動員」、「基於體制內關係的責任分包承攬」、「強制力鎮壓」及「輿情數據監控與互動技術平臺」。四種管控機制交相運用,T區可說走在全中國之先。體制集權趨勢下,治理範圍規模擴張,基層社群行動游移於主動與被動,「全控計畫指令動員」和「輿情數據監控與互動技術平臺」成為政權銳意精進的手段。而社群主動性耗散之下,體制回歸「全控」傾向更加明顯。
關鍵詞:東北、老工業基地、全控、社會治理、監控
民意對南韓開發核子武器議題之態度研析
楊文楓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南韓在朴正熙時期設法發展核子武器,以回應1970年代美國減少對南韓安全承諾所帶來的困境及來自北韓的威脅。然而,受美國因素所影響,南韓打消發展核武的念頭。隨著2018年後東北亞緊張局勢持續,以及南韓可能承受來自美國的「被遺棄的困境」,使南韓國內對本國在外交自主的意識進一步提升。為了實現此目標,南韓國內日漸支持研發核子武器的政策選項。在此背景下,本文採用由首爾大學統一和平研究院於2021年至2023年所蒐集的「統一意識調查」(UnificationPerceptionSurvey,통일의식조사)資料,分析2022年南韓總統大選前後影響民意對南韓發展核子武器態度的因素。從本文的分析結果顯示,北韓核武威脅因素持續影響民眾支持南韓開發核子武器的政策選項。
關鍵詞:南韓、北韓、核武發展、美韓聯盟、民意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