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2/12/05

缺乏問責機制的中國經濟前景

一如外界預料,習近平出任其第三任的中共總書記與中國國家主席,使中國變成完全的共產獨裁。圖為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
(圖片來源:http://www.gwytb.gov.cn/topone/202210/t20221028_12482665.htm)

 

缺乏問責機制的中國經濟前景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2016年7月8日,中共黨內首部問責法規《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出世。該《條例》突顯出中共將主體責任聚焦於「關鍵少數」,進一步關緊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籠子,釋放出有責必問、問責必嚴的強烈訊號。兩年後的2018年7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強調,要「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把監督檢查、目標考核、責任追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法規制度執行強大推動力」。

 諷刺的是,在2018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中共修改憲法使國家主席的任期不再限於兩屆十年後,這部問責法規變成只是中國國家主席排除異已的工具,對於當前中國國家領導人五年、十年的政績已經完全失去問責意義了!

習近平十年政績罄竹難書

 一如外界預料,中共二十大會議「被決定出」習近平出任其第三任的中共總書記與中國國家主席,使中國變成完全的共產獨裁。在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前,中國以其對市場經濟的獨特定義與實踐—也就是同時兼顧公有制與非公經濟的政策—每年經濟成長率至少在6%以上,為國際社會欣羨。然而,2012年11月習近平就任總書記以來,反其道而行,改走國進民退的的倒退作法,使中國這個當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由高度成長,提早進入中度,甚至低度成長的陷阱。

 回顧習近平自2012年就任至今,十年間推動一帶一路、十萬億晶片工程等大戰略計畫,最後皆淪為爛尾且貪腐叢生。更甚者,為了提高其連任的正當性,不惜以犧牲經濟成長的代價討好中國人民,包括打壓平台經濟、補教產業與中國經濟命脈的房地產業,提高中國經濟陷入低度成長的可能性。更諷刺的是,在中共二十大前中國網友票選爛尾排行榜,其中前三名分別是「十萬億晶片工程」、「一帶一路」和「2017年雄安新區房價飆漲」。其他的爛尾還包括,北京證交所、亞投行、中國製造2025、千人計畫、房地產、扶貧工程、節能減碳、21個自貿區、香港變臭港等。

 而從2019年底新冠疫情由中國爆發而漫延至全球開始,至今全球已經決定與疫情共存並逐步開放,習近平卻力推「動態清零政策」,不只在中國各地造成極大民怨,也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而這一系列決策錯誤的根本原因,在於習近平獨裁偏執,決策時往往是聽信片面意見,而不願聽取各方意見,更缺乏可行性評估。相對於總理李克強而言,習近平不懂市場經濟,就只會搞計劃體制,習近平推動這些大戰略的結果,就是加快了中國經濟走向衰退。但在上面獨裁,下面討好下,完全無法究責其執政的失敗。
 
 2022年夏季中國青年失業率達19.9%,幾近每五位青年人便有一位失業,造成嚴重的社會壓力。而當全球升息之際,中國人民銀行卻反其道降息,滬深300股票指數於2022年迄今已下跌 23%,資本外流導致人民幣貶值。由此可知習近平一系列的錯誤政策對中國總體經濟已經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習近平統治時間越長,中國經濟將越弱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於9月26日將習近平近十年的執政總結為接連不斷的決策錯誤,而習近平的極度擴權則為美國帶來提升實力、拉大美中差距的契機。而若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之後將繼續掌權,美中競爭與對抗將充斥著習近平的第三任期,但中國已不太可能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因為中國並未做好準備,國際社會對中國也有質疑。而從近期中國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來看,中國的競爭力隨著習近平執政時期的拉長而逐步衰弱。

 進一步來說,黨政權力的高度集中導致中國在各方面的政策更容易犯錯,因為資訊有效進入決策過程的可能性更低,而決策者因需主導更多議題而分散精力與增加決策錯誤的可能性。國際社會對習近平第三任期的擔憂即源於此點,因而即便中國希望以內需產業為經濟引擎,但未來五年的經濟還是將因國際社會認為中國的高度不確定性而持續下滑,不僅因為國外需求不再以中國企業為主,更因為關鍵技術的來源將被逐步切斷,導致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逐步消失殆盡。

缺乏問責機制的中國將出現悲觀的經濟前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執政十年,中國經濟發生急速變化,過去高速的經濟成長可謂改革開放的成果,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未搭配政治改革的發展政策,浮現更多內在問題,而美中抗衡態勢的加劇與「動態清零」政策的影響,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恐將腰斬逾半。

 在新任的中央政治局七名常委中(依照排名順序包括習近平、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與李希),不但沒有一位真正瞭解中國的經濟問題,同時渠等在派系光譜上的相似性,導致習近平的第三任期始於「定於一尊」的權力結構,也使中國失去改革開放時期的制度優勢—黨內權力的相互制衡與因此而生的問責制。

 另一方面,外界普遍認為接任總理的李強,在2022年3月底上海爆發大規模疫情,導致上海封城二個多月,重創中國大陸經濟。李強過去的執政經驗與其投射的價值觀與政策偏好也受各界議論,更使外界強烈地悲觀看待中國經濟的前景。而慮及中國隱而未爆的房地產問題,以及習近平對公有經濟與特定意識形態的偏好,未來中國可能出現類似1990年代日本經濟的失落與困境。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