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謝若蘭(Jolan Hsieh)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暨台灣安保協會理事長
Published 2021/12/21

積極有效參與APEC 「食物安全的政策夥伴論壇」的意涵

本年度的APEC在各國領袖會議前,亦舉辦各項相關議題的論壇,其中包含了以原住民族與少數族群為中心,討論創新發展數位潛力的「食物安全的政策夥伴」論壇。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iwanese_indigenous_peoples

 

 

積極有效參與APEC

「食物安全的政策夥伴論壇」的意涵

 

 

謝若蘭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本年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主辦國為紐西蘭,在正式登場的各國領袖會議前,亦舉辦各項主題的線上或實體相關議題的論壇,本人有幸受紐西蘭外交部邀請,參與了十月份為期三天,以原住民族與少數族群為中心,討論創新發展數位潛力的數位機會 (E-Commerce Opportunities for Indigenous and Ethnic Minorities)的「食物安全的政策夥伴」(Policy Partnership on Food Security)論壇,並以臺灣原住民族女性微型經濟個案進行專題演講。

族群農業經濟的跨國對話

 本年度相關論壇的規畫,主要是為了增強原住民族與少數族群在農產經濟的數位發展的有效參與能量,並透過包含科技創新、市場量能等相關國際案例的分享與對話,以更豐富的跨世代、跨領域、跨國視野,建構政策夥伴關係。相關議題包含了如何建構數位商業化的能量、保持文化尊嚴與整體發展的經濟模式、如何建構跨入國際市場的商業模式、文化智慧財產權的保障與運用,以及促進達到族群辨識與文化尊嚴的商業價值等。透過三天線上論壇的討論,希望達到跨國夥伴、政策制定者、非政府組織、民間部門、專家學者的夥伴連結效應,並將政策建議發表於2022年一月的食物安全政策夥伴論壇中。

 臺灣參與國際組織,除了是權利之外,更是身為世界公民的義務。更進一步而言,臺灣原住民族身為國家體系的一員,且以國家主人的地位宣稱,更應該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然而,過去礙於族群事務的認知狹隘,通常以「區隔式」的方式進行原住民族的參與,例如臺灣主推的南島論壇,以原住民族為主軸非常重要,但卻導致非原住民族對於南島論壇的功能與作用的誤解,成為「差異但平等」的區隔主義,從而使原住民族在國際事務的多元推動管道之價值與意涵,僅被功利與補充模式地看待。

族群事務的國際視野與高度

 原住民族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全球經濟體通常抱持不信任態度,因此不管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濟合作(APEC),或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均有不少的反對聲浪,原因是在這些跨國全球經濟體系規則中,常常造成對於原住民族的傳統經濟與價值體系的邊緣化,甚至是毀滅,尤其是缺乏族群/性別/階級的交織思考,因此,許多經濟強國中的原住民族會挺身而出進行反抗。

 本次受邀參與時,與紐西蘭外交經貿相關人員進行多次的線上討論,除了就可能的「政治」干預進行預警與推論,包含預先檢視報告內容的用字遣詞,三番兩次地友善提醒應避免的語言用法,更重要的部分,是就原住民族主體性來思考經濟發展模式,建構政策與治理面向的良性介入與建議。也因此,在「中華台北」的名稱之下,雖然完全違背本人對國家意識的核心意識與原則,以及原住民族的主體位置的宣稱,然而,更大的層次與效益,是如何以「國家」地位積極有效的參與,提出臺灣原住民族女性因應疫情的微型經濟樣貌與參與,並獲得廣大的迴響與後續的國際串聯。

 期待臺灣在全球民主與人權價值的貢獻上,可以有被看見的亮點之外,更期待透過民間積極有效參與,讓政府可以有力量與視野來反被動成主動地「正名」臺灣,因為這是一個時機與契機。然而,即使可以理解委曲求全的心態,但就臺灣原住民族主體意識立場而言,持續地以「中華台北」參與國際組織,絕對是一個無法求全的委屈。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