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福昌(Fu-chang Chang)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Published 2021/10/29

從德國大選結果看對中政策的轉變

德國國會大選在2021年9月26日落幕,社民黨得票率25.7 %,成為第一大黨。(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OlafScholz/status/1442788143279886338/photo/1)

 
 

從德國大選結果看對中政策的轉變
 

 
 
張福昌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德國國會大選在2021年9月26日落幕,社民黨得票率25.7 %(206席)、基督聯盟黨24.1 %(196席)、綠黨14.8 %(118席)、自民黨11.5 %(92席)、德國另類選擇黨10.3 %(83席)、左翼黨4.9 %(39席)。這樣的選舉結果顯示四種意涵。

  第一,總席位創新高達到735席,過半席位數為368席,新聯合政府型態可能有五:紅黑、紅黑綠、紅黑黃、紅綠黃、黑綠黃。第二,德國可能出現戰後第一個「三黨聯合政府」,梅克爾(Angela Merkel)四次組閣中有三次與社民黨組成「紅黑」大聯合政府,讓社民黨聲望與支持度跌到谷底,因此社民黨內部強烈反對「紅黑」再度合作,是故,「紅綠黃」或「黑綠黃」成為新政府可能型態。第三,社民黨成為第一大黨,但與基督聯盟黨僅有1.6 %的差距,因此出現社民黨與基督聯盟黨同時宣布組織政府與擔任總理的競爭現象。第四,綠黨與自民黨成為造王者,決定誰能登上總理大位,若綠黨和自民黨支持社民黨,則出現紅綠黃「紅綠燈聯合政府」(Ampel-Koalition),由蕭茲(Olaf Scholz)擔任總理;若支持基督聯盟黨,則造就黑綠黃「牙買加聯合政府」(Jamaika-Koalition),由拉謝特(Armin Laschet)擔任總理。準此以觀,德國新政府將是一個由三個得票率只有1、20個百分點的中大型政黨組成,其穩定度與決策效率將是一大挑戰。

對中政策被冷處理

  2021德國大選被形容是一場煙硝味很淡的選舉,原因是總理候選人與主要政黨在電視辯論或造勢場上,都過於強調自我政策的宣傳而忽略攻擊敵對政黨的政見,使得選舉過程顯得平淡無奇有點乏味。而主要政黨的政策論述也都集中在內政議題,例如:社會正義、社會安全、氣候保護、新冠疫情、難民問題等,可見內政問題的解決能力是這次選舉的勝敗關鍵,而社民黨與綠黨則在社會與氣候議題上博得青睞大獲全勝,共同締造左派崛起的政治奇蹟。

  而在外交政策的辯論上,各主要政黨仍舊以歐洲為中心,強調歐盟、北約與聯合國的角色,至於對中政策則是偶而提及,並且強調要走歐洲途徑,由歐盟制定一套共同的對中戰略。於是,自民黨黨魁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在競選政見中所提及的「廢除德國一中政策」,以及綠黨總理候選人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強硬抗中的論調幾乎消失不見,可見對中政策是被冷處理下來了。

維持親中是德國新政府的基調

  在「重內政、輕外交」及以「歐美為主,亞洲為輔」的施政主張下,德國新政府將把資源用在內政議題的解決上,至於對中政策,預期將採親中路線。原因有三:第一,秀爾茲與拉謝特都宣布延續梅克爾路線,因此新政府對中態度也將傾向友好。第二,基於解決內政問題與刺激德國經濟成長的考量,德國對中國市場的需求與依賴將會增加,因此,如何讓擱置在歐洲議會內的「中歐投資協定」(CAI)儘早過關將是德國新政府努力重點。第三,與中國發展氣候合作是德國新政府與中國合作的第一個切入點,對包含綠黨在內的德國新政府來說,氣候議題德中雙邊有合作共識,因此最容易建立合作關係。

  不過,德國新政府也不會忘記檢討與批評中國的人權、新疆、香港、兩岸問題,但在利用中國市場振興德國經濟的治國理念下,這些對中國的批評恐將淪為政治秀。自民黨與綠黨的反中立場,在「抓大放小」的組閣談判中已被稀釋,自民黨要的是避免增稅,綠黨則以氣候為優先,因此社民黨的「全球經濟、生態、社會與政治挑戰沒有中國難以解決」與基督聯盟黨的「用平起平坐的方式與中國交往」的主政理念,將讓梅克爾的親中路線獲得延續的機會。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