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李明峻(Ming-juinn Li)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
Published 2024/09/19

蘇利文訪中對東北亞安保的意涵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於8月27至29日訪問中國,是自2016年萊斯以來時隔八年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訪中。(圖片來源:https://www.fmprc.gov.cn/wjbz_673089/tpsp/202408/t20240828_11480638.shtml)

 

蘇利文訪中對東北亞安保的意涵

 

李明峻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

 

 眾所周知,因2023年2月間諜氣球事件、8月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臺灣和近日美國對中半導體禁令等,美中關係降到低點,使得拜登成為自1972年以來第二位任內沒有訪問過中國的總統(另一位是卡特)。然而,在美國總統即將改選前約70天時,有遏制中國政策設計師之稱的蘇利文(Jake Sullivan),卻決定於2024年8月27日至29日首次訪問中國,同時這也是自2016年萊斯(Susan Rice)以來時隔八年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訪中。

美中雙邊穩定關係的新起點

 蘇利文訪中顯見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希望緩和雙方競爭態勢,以免情勢失控。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半期間,蘇利文和中國外長王毅已於維也納、馬爾他和曼谷進行過五次溝通,去年底拜登與習近平於舊金山APEC期間舉行峰會,還取得包括恢復兩國高層軍事交流等承諾,成為美中雙邊穩定關係的新起點。值得注意的是,正當美中重回「季辛吉式接觸」的戰略溝通之際,美國卻於宣布蘇利文訪中消息時,以支援俄羅斯國防公司為由,將42家中國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名單,使得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更何況蘇利文目前處於即將卸任之際,按理不可能也不會代表下屆政府發言,但即使在此情況下,中國仍給出最高規格的外交會見,不但與中國外長王毅會談十餘小時,還見到軍界頭人張又俠甚至國家主席習近平,因此這次異例的訪問引發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基本上,美國的目標是在11月總統選舉前「管控中國」,避免雙方因臺灣、菲律賓等問題加劇,防止美中在大選前發生重大衝突。其次,討論總統大選前後的美中首腦會談,包括11月分別將在巴西和秘魯舉行的G20和APEC峰會,劃定美中雙方維護彼此利益的界線,傳達賀錦麗上臺後將延續原有的對華政策,希望留下「上軌道的國際秩序」遺產。同時,由於評估中美雙方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的結構性激烈競爭短期內還將延續,因此此次蘇利文訪中展現美國可以和中國共同「負責任」地討論全球事務,包括俄烏和以哈兩場戰爭、南海緊張局勢、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關係等,替未來賀錦麗處理外交事務鋪路。

中國的目標是緩解美方的經濟和安全浪潮攻勢

 另一方面,中國的目標是緩解美方的經濟和安全浪潮攻勢,希望拜登政府「糾正」對中的錯誤戰略認知,習近平自2012年上臺以來已經五次踏上美國土地,他一再向美方表達對臺灣問題和戰略安全的嚴重關切和嚴正立場,因此評價蘇利文訪華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就是蘇利文「有沒有正確傾聽中國的意見,並在兩國之間建立正確的理解」。重要的是,美國希望繼續努力保持溝通管道暢通,包括計劃在未來幾周內進行拜習通話,以及在不久的將來推動美國印太司令部(USINDO-Pacific Command)與中國武裝力量南部戰區司令官進行通話。

美國選民的決定將成為未來國際局勢的關鍵

 日本執政的自民黨現正面臨總裁改選,由於改選之後將解散國會進行大選,其時間點與美國總統選舉接近,但此次選舉與國際關係的關聯性不大,主要以日本經濟和社會問題為主軸,因此蘇利文訪中在日本的關注度不高。由於中國雖是日本的競爭對手,但也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所以日本一向避免與北京過度對立,然而美日不斷加強軍事及經濟合作,卻又會形成與中國抗衡的局面,因此美中之間避免引起軍事危機為日本所樂見。

 美國是韓國的主要安全盟友,而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中國也是北韓的朋友,日前北韓又與俄羅斯締結軍事合作,加上中美之間的競爭不斷升級,造成韓國種種地緣政治的困境。由於美國民主黨2024年總統選舉綱領中刪除北韓無核化為長期目標的論述,而共和黨今年新黨綱也沒有提及北韓無核化,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承認北韓是事實上的核武國家?同時美國對北韓的談判重點是否可能從無核化轉向削減核武?這讓南韓憂心面對三國核武威脅,因此韓國重視蘇利文對中強調美國「朝鮮半島完全無核化」的立場,也認為唯有美國重申對印太聯盟的承諾,以及強化美日韓的三邊合作,才能確保朝鮮半島的穩定。

 當然臺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核心和敏感問題。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活動,而美國則提供臺灣軍事和外交上支持,蘇利文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將堅持《臺灣關係法》、〈中美三份聯合聲明〉和六項保證,維持和平與穩定的現狀。從蘇利文訪中的內容看來,顯見美中希望避免情勢失控,進而謀求經濟解套。只是美國大選結果如果是川普當選,美中關係及全球秩序可能發生變化,將來未必能步上拜登所希望的「軌道」,因此美國選民的決定將成為未來國際局勢的關鍵。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