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3/03/20

2023年中共「兩會」觀察與評析

中國第十四屆全國人大會議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秘書長進行憲法宣誓。(圖片來源:http://www.gov.cn/xinwen/2023-03/12/content_5746357.htm)

 

2023年中共「兩會」觀察與評析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兩會」從開幕到閉幕,從《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人事安排到機構改革,代表習近平完成全面集權的系統性工程。「兩會」延續去年「二十大」與二月底召開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對局勢的定性,指中國面臨「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且未來國內外都可能發生「超預期因素」,甚至會有「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也正因這種對情勢「不安」的判斷,中共強調要做到「三個更好統籌」,分別是「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發展和安全」。

對安全的強調

 在「二十大」政治報告中,「安全」被提到創新高的91次,且「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也單獨成節。延續此,在「兩會」期間所公布的2023年預算中,代表「安全」的預算也大幅增加,其中與社會穩定相關的「公共安全支出」增長6.4%、外交支出增長12.2%、國防支出增長7.2%。而「糧油物資儲備支出」為增幅最高的13.6%,其中包含糧食與能源安全儲備,這是否為因應未來「超乎預期因素」,有極大的想像空間。

機構改革著重科技、金融與大數據

 此次機構改革也可看出著眼於「安全」,除將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信訪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外,改革焦點則是放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與數據安全,包括成立「中央科技委員會」、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與「國家數據局」。此外,也提出中央國家機關編制按5%的比例精減,按中國各部委編制來看,此一數值不小,顯見中國財政確實較為緊縮。

國務院高層人事存在風險

 習近平如預期般當選國家主席與國家中央軍委會主席,其他高層人事也都無異議通過。具經驗的經濟相關部委的領導多獲得留任,「軍工系」也獲得重用,但從國務院高層人事也看得出隱憂,國務院「一正四副」,除何立峰具中央統籌的經驗外,其餘包括擔任總理的李強、副總理的張國清與劉國中,過去從政的經驗多在地方,甚至常務副總理丁薛祥的重要經歷多為幕僚工作,此一領導班子如何帶領中國走出目前的經濟困境則值得觀察。

對外關係與對台政策偏向和緩

 中國目前所遭遇的經濟社會問題應該是近三十年之最,故中共今年施政的重點將會是內部的穩定,在對外關係則會採取較為溫和的手段,包括對台。外交事務與對台工作原本就非國務院職責,因此《報告》著墨不多,也多以軟性為基調。在新任外交部長秦剛首次擔綱的「外長記者會」中,「金句」與「道具」齊發,多重申習近平政策。值得留意的是,習近平「兩會」期間下政協團組時罕見點名美國,不過在政治敏感性相對較低,且偏經濟的政協聯組會「敲打」美國,也可看出中共謹慎之處。在對台方面,接任全國政協主席並為對台二把手的王滬寧,特別到人大台灣代表團,提及「掌握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也看得出今年中共對台在不放棄硬手段外,改以「大交流」為主,也是一種在衡諸內外、兩岸互動與台灣政情後的「戰略主動」。

 新任總理李強在閉幕記者會中並無太多「驚人之舉」,按其「工作職責」解釋為何全年經濟預期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並向民企和外資者保證,中國政府將堅持對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的「兩個毫不動搖」,可預期李強雖受習近平信賴,但重大政策可能還是要在「深改委」、「財經委」中討論,再到政治局暨常委會拍板。「兩會」結束後,習近平第三任期的「開幕式」也告一段落,而這五年究竟是習權力的「中點」或「終點」,相信將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