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林正義(Cheng-yi Lin)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Published 2022/09/23

「台灣政策法」仍有一段路

中國緊盯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審議「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威脅再度引起中美緊張。
(圖片來源:Depositpohtos)

 

「台灣政策法」仍有一段路

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中國緊盯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審議「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威脅再度引起中美緊張。中國對美台關係杯弓蛇影,先想壞問題、過度反應,再擴大不必要出現的危機,使得美中台關係愈來愈軍事化發展。台海「新常態」主要是因為中國軍演而起,而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因為在裴洛西之前,1997年就有金瑞契(Newt Gingrich)訪台的紀錄。

台海「新常態」之因應

 台海「新常態」包括中國大陸在台灣周邊出現一些過去所沒有的軍事行動,如密集頻繁跨越海峽中線;軍艦進入台灣的「鄰接區」;火箭彈發射至台海中線;飛彈試射到台灣東部海域;無人機頻頻進入金馬外島等。北京學者專家評論認為美台要藉由「台灣政策法」,創造「新常態」來反制中國。
北京過激的反應,實質是對美國反擊的一種戰術,先講嚴重一些,嚇阻拜登政府再進行下一步。拜登政府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顯然受到中國的恫嚇,就表態條文有令人擔憂之處。拜登針對中國因應裴洛西訪台,試射飛彈、火箭彈,沒有強力反應,令人擔憂他在台灣安全上說得比做得多,讓中國民族主義者認為「八月砲火」有理有節,造成美國退縮、台灣驚嚇的效果。

 美國府會向來針對台灣議題有不同的立場,例如將台灣列為「非北約的主要盟邦」、貸款台灣軍購、「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RO)、針對破壞台海兩岸穩定者予以制裁等,在過去各由不同的參眾議員分散提出過法案。其中,北京注意的是象徵性的議題,難以忍受台灣駐美代表處更名一事。然而,習近平的「八月砲火」已將美國國會議員在台海議題更加團結在一起,對台灣安全的支持只增未減。「台灣政策法」由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Robert Menendez;民主黨,紐澤西州)提出,已於9月14日通過。

「台灣政策法」之可能性

 過去民主黨柯林頓、歐巴馬總統對台軍售的思路是,台灣需要的武器是軟體整合,而非硬體載台。拜登政府執行更徹底,認為台灣向以武器載台為重,彈藥數量為輕,因此,美國對台軍售將以不對稱戰力的彈藥補充,而非武器大載台為主。拜登政府官員如坎博(Kurt Campbell)、伯恩斯(Nicholas Burns)等人,在川普政府執政時,對出售F16V給台灣均有意見。美國一方面反對中國發動的「新常態」,反對中國改變台海現狀,但另一方面少有主動破解之道,而是認為在「新常態」之下,台灣要承受較大的責任與壓力,就如它認為守住「釣魚台」是日本自衛隊的主要責任,美國只是扮演支援的角色。

 「台灣政策法」若要成為法律,需要參眾議院各自有版本並各自通過,協商為一個版本,交由拜登簽署。法案內容在過去均已有參眾議員提出過,要協調整合不會太困難,但因中共二十大、美國期中選舉,加上拜登政府官員已開始掣肘,有較大的不確定因素。即使如此,由於在法案加入「國會的意見」(sense of Congress)或行政部門認為「適當」(as appropriate),可降低此一單獨立法並經總統簽署的法律力道。若是要以最快速度達成,可將部分條文納入每年年底之前總統必須簽署的《國防授權法》,同時保留上述「國會的意見」或行政部門「適當」的判斷。過去的《國防授權法》明明條文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但台灣從未參演。中國藉由心理脆弱的自尊心,常要藉機鬧事,擴大宣傳戰,既可得到主導權,又使美國與台灣陷入被動因應。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