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蘇彥斌(Yen-pin Su)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Published 2021/06/30

中國在拉美的疫苗外交

中國在拉美的疫苗外交政策,除了透過免費提供與販售外,亦透過合作生產方式拓展其影響力。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中國在拉美的疫苗外交

   

蘇彥斌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2021/6

 

  自武漢肺炎從2020年1月爆發迄今,拉丁美洲各國受到相當嚴重的衝擊。拉美與加勒比計33個國家,其人口為全球人口的8.2%,但拉美確診武漢肺炎的人數卻占全球確診人數的20%,其因疫情死亡的人數占全球疫情死亡人數更高達30%,明顯不成比例。

  面對全球疫情,有些拉美國家很早就採取相應措施,例如祕魯為南美洲最早做全國性封城的國家,卻仍是受創最深的國家。除了政策推動的有效性以及社會的配合度之外,拉美防疫成效不彰也跟結構性因素有關。首先,拉美的非正式勞工市場規模大,很多勞工沒有社會安全網,甚至沒有銀行帳戶,在失業時無法得到政府補貼;且因工作性質都是人與人直接接觸的性質,在在加重傳染風險。其次,大多數拉美國家都有公共醫療支出過低的問題。以2018年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為例,全球各國公共醫療支出占GDP比率為5.9%,歐盟各國為7.3%,而拉美只有4.1%。在公共醫療基礎建設落後的情況下,讓許多染疫的人民無法得到妥善醫療照護。 

  為了減緩疫情,拉美各國莫不極力爭取疫苗。截至2021年4月底,中國已向53個國家免費提供數量不等的疫苗,向27個中等收入國家販售疫苗。中國在拉美的疫苗外交政策,除了透過上述這兩種方式之外,亦透過合作生產方式拓展其影響力,例如巴西著名的生物醫學中心—聖保羅布坦坦研究所(Instituto Butantan),在2020年6月即與中國科興生技(Sinovac Biotech)共同進行疫苗研發合作,巴西預計將在2022年全面自主生產中國科興疫苗。

  事實上,中國在拉美的疫苗外交對於我國的邦交造成不小挑戰。2021年2月,我國外交部宣布將在蓋亞那成立「臺灣辦公室」,此舉甚至獲得美國政府肯定與支持,不料在中國抗議後,蓋亞那政府旋即終止臺灣辦公室的運作。3月2日,中國向蓋亞那援贈2萬劑國藥疫苗,兩個事件發生的時序,顯示中國透過疫苗外交壓縮我國的國際生存空間。

  2021年3月7日,智利援贈我南美友邦巴拉圭2萬劑中國科興疫苗;3月14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巴拉圭總統阿布多通話,呼籲巴國繼續與包括臺灣在內的地區民主夥伴合作;3月23日,巴國外交部嚴正宣告,關於有中國疫苗廠商要求巴國政府與臺灣斷交作為取得疫苗條件,「毫無正當性並有損巴拉圭主權」。此次風波凸顯美國對於中國疫苗外交已更有警覺。然而,我國友邦宏都拉斯總統於5月11日表示,為了取得疫苗,宏國可能在中國設立商務辦事處。這個舉措雖然被視為宏國要求臺灣與美國增強防疫協助的求助信號,但仍然顯示中國疫苗外交對我國友邦的影響方興未艾,後續發展值得密切觀察。

  中國在拉美的疫苗外交在表面上雖然取得相當的成效,但實際上是否能藉以進一步挑戰歐美霸權,不無疑問。特別是最近J. P. Morgan公布一份報告顯示,大多數施打中國疫苗的國家,其疫情確診人數並未改善;反而是大多數施打歐美疫苗的國家,疫情確診人數呈現穩定下降的趨勢。如果中國疫苗未能進一步研發提升其有效性,在歐美疫情回穩、有餘力供應更多疫苗的情況下,拉美各國對於疫苗的態度,將從「先求有」(中國疫苗),轉變為「再求好」(歐美疫苗),屆時可能會讓中國在拉美的疫苗外交大打折扣。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