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丁樹範(Arthur S. Di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Published 2025/02/14

中國第六代的新戰機?

中國已推出的王牌戰機殲-20似乎仍面臨子系統的技術瓶頸,特別是引擎。(圖片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Two_J-20s_at_CCAS2022_(20220827103601).jpg)

 

中國第六代的新戰機?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在去(2024)年12月,兩種被認為是中國第六代戰機展示型飛機在媒體上大量流傳,引起廣泛注意。隨之而來的宣傳戰陳述,中國已領先美國研製出第六代戰機;習近平陳述的「東昇西降」的趨勢似已實現。其實,武器裝備發展應該不是那麼單純。特別是當科技可能出現革命性變化時,展示機或許不必然直線式的排上生產線而成為主流機種。

第六代戰機的挑戰與未來戰場想像

 戰機發展要考慮的因素甚多。以美國為例,美國從2010年代就開始發展第六代戰機。至今,美國官方宣稱已製造出三架展示機並已試飛,雖然其機型都沒被公開。各種涉及第六代戰機的建議和相關研究也多。但是,到了2024年12月時,其空軍部長明確下指令,留待新任川普政府做第六代戰機最後選擇的決定,但要求涉入的廠商持續研發新技術。歷經10多年的討論、設計、研究、試製和試飛,美國的第六代戰機的最後選擇卻戛然暫停,可見武器裝備發展的複雜性。

 根據媒體公開的報導,抉擇的困難涉及幾個面向。第一是威脅和任務的關係。簡言之,第六代戰機要處理什麼樣的軍事威脅和擔任的角色。具體而言,未來空中作戰的樣態是什麼。這涉及現在去想像未來十年後,甚至更久的任務的透視(envision),這是高難度且具有高風險的研判。

 上述問題在馬斯克(Elon Musk)對美國空軍已部署的F-35猛烈批評後更為明顯。馬斯克說未來空戰是無人化的,美國空軍卻大量部署有人駕駛的F-35是走錯方向的浪費。空軍部長則回應,指馬斯克過度簡化戰爭。他們的辯論涉及未來戰爭/空戰型態的想像。

單一機種與多機種戰略的選擇難題

 第二則涉及機種議題。透視了未來空中作戰的樣態後,要如何因應?具體而言,要用具有多功能而能執行多種任務的單一機種去因應,或用幾個各有功能的不同機種聯合因應?這又涉及技術製造問題:多功能而能執行多種任務的單一機種能研製的出來嗎?是否因為要多功能而實際卻彼此抵消,或為了多功能而什麼都要,最後弄成一個不如預期的四不像機種?

 機種選擇必須考慮不同軍種需求。核心問題是一個機種能否適應空軍、海軍,以及陸戰隊不同作戰需求?一款戰機不可能同時具備垂直起降能力,又能依賴傳統長跑道起飛,這涉及成本考量。

從美國經驗看中國第六代戰機的發展困境

 第三則涉及資源。美國空軍主流意見似偏向多功能單一機種,這使得第六代戰機的估價漲到每架二億五千萬美元,是目前F-35售價的三倍。高漲的價格勢將消耗大量預算,這樣機種的選擇是否值得?

 上述問題也必然是中國要發展第六代戰機需要考慮的因素。因為習近平嚴格控制資訊,在公開資訊上我們看不到中國軍方內部對上述相關議題的討論,而難以判斷中國軍方的選擇。然而,從美國面臨的困難抉擇,可以想像中國已露面的展示飛機不必然就自動排上生產線生產。更何況,中國已推出的王牌戰機殲-20似乎仍面臨子系統的技術瓶頸,特別是引擎。

 因此,關於中國真正的第六代戰機的抉擇,讓我們拭目以待。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