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降低從中國進口改由其他國家替代,以及歐盟宣布對中國進口到歐盟的電動車課徵關稅,中國也有其對策。(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對抗中國不公平競爭:
歐美有政策但中國亦有對策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自2017年美國對中國進行301調查開始,2018年與2019年這兩年美中雙方共互課徵四次關稅,至今仍未取消,造成原本在中國製造的臺商、外資與內資逐漸撤出,不敢在中國大量製造出口產品。2018年,美墨加協定生效後,美國擴大北美供應鏈貿易、降低對中國終端產品的進口依賴。2020年起,拜登延續川普方向續推產業供應鏈去風險化,但大多是行政命令,例如鞏固關鍵產業、提高產業供應鏈韌性等。直到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生效,以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抵禦中國半導體競爭;2022年通過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生效,則是限制電動車產業對有疑慮外國實體(如中、俄)的進口比率。
直到2024年,中國政府在背後支持的中國製造產品,除了傳統產品外,中國「新質生產力」中的「新三樣」,包括電動車、太陽能與車用電池大舉入侵美國,終於讓拜登火大,對這些中國電動車及電池徵收100%及25%關稅,即使是過去零關稅的半導體也被課徵25%的關稅。事實上,這項措施是拜登政府不得不為。過去三年多,拜登政府為了重建美國製造業已經投入6,800億美元,中國如果持續「作弊」,想當然耳這些錢不只將打水漂,美國重建基本自主性製造業以提供美國國內基本需求的夢想將就此破滅。
繼美國之後,歐盟也宣布對中國進口到歐盟的電動車課徵關稅。但與美國汽車製造商不同的是,歐洲的幾家汽車製造商與中國市場有著緊密聯繫,它們在中國生產的汽車也可能將被徵收更高的關稅。無論如何,歐盟表示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的車企,包括在中國擁有工廠或合資企業的歐洲公司,亦將面臨21%或38.1%的關稅。顯然幅度不如美國的作法。目前看起來,美中是戰略性對抗而歐中目前可能只是貿易摩擦的層面而已。
美中貿易戰後中國在美國市占率下降8.65個百分點
根據台經院的估算,2017年至2023年中國在美國進口市場下滑8.65%,出口金額由5,114億美元減少至4,288億美元。同時,根據指標的估算,中國在美國市場被替代金額達1,685億美元,主要由東協六國替代(34.22%,576.91億美元),其中以越南替代金額最高,其次為墨西哥、臺灣、歐盟、韓國、泰國及印度。然而,面對美國降低從中國進口改由上述國家替代,中國也有其對策:改以出口中間財、機械設備等產品到這些國家加工製造最終財再賣到歐美市場。例如,2017年至2023年越南自中國(含香港)進口平均每年成長10.9%,總金額達1,123億美元。由此可知,在歐美對中國的去風險下,中國轉而加大力度發展上游製造間接出口到歐美。對中國而言,這可說是新的「三角貿易」。除此之外,中國亦利用與歐美有FTA的國家進行FDI投資,藉此將中國品牌製造的產品進入歐美市場,而且這些在第三地製造的中國品牌企業恐怕也是拿到中國政府為他們提高競爭力的補貼。
中國「內卷式」惡性競爭終究走不遠且可能面臨慘痛代價
最新的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指出,中國因為產能過剩、過度投資和「內卷式」惡性競爭,中國的製造商破產數量正在激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質生產力」中最受青睞的「新三樣」與半導體,可能已經面臨嚴峻困境。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約有30%的工業企業出現虧損,超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創下的最高紀錄。同時超過50萬家企業的調查顯示虧損企業數量暴增44%。
即使中國政府已經開始認識到中國製造商面臨的壓力,習近平最近也承認對一些綠色技術的過度投資,同時7月下旬中國政治局一場會議中亦指出中國必須避免「內卷式的惡性競爭」。然而,中國會因此減少甚至取消對企業的補助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畢竟這次三中全會的結論中,以「新質生產力」使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仍是他們的「決定」。即使未來對傳統產業的補助被減少或取消,但為了獨霸全球科技產品,這方面的補助只會多不會少,問題是補助的錢要從那裡來?中國當前地方政府堆積的債務使他們比過去更難救助陷入困境的工業企業,因此只能依賴中央。然而,即使中國最近要發超長債來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同時要以5,000億人民幣解決中國住房過剩問題,但實際能否落實有待觀察。
畢竟根據IMF的統計,中國政府自2008年開始已經出現財政赤字,由2008年占GDP比重的-0.02%惡化至2023年的-7.07%。即使如此,中國政府仍然每年願意拿出至少占GDP 5%的金額來補助中國製造業去掠奪全球市場。只是如此一直下去,中國財政必定持續惡化,那國際對中國的人民幣與債券還有信心嗎?中國雖可能藉前述策略暫時稱霸,但反而更可能只得到一時的發展並造成自己更大的傷害,包括人民對習近平政府的信心,以及國際對中國的信心,所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應再持續偏執下去,應去真正落實「決定」內容中所陳述:「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優化和效益最大化」作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