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1/05/24

美國CPI 超出預期帶動全球性通膨?

美國民主黨在今年提出1.9兆美金的財政刺激政策後,拜登政府亦公布在基礎建設上再花費2.3兆美金,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此龐大財政支出將使得美國經濟過熱,因而導致美國出現長期性的通膨。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illustrations/dollar-exchange-rate-world-economy-544949/)

  
 

 
遠景論壇No. 38   

  

  

 美國CPI 超出預期帶動全球性通膨?       

      

    張建一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2021/5

 

 

  美國勞工部4月13日公布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0.6%、年增2.6%。不只年增幅創下2018年8月以來新高、月增幅則是創下2012年8月以來最大增幅,亦雙雙超出市場預期。此數據一公布,市場又開始出現美國通膨時代即將來臨,甚至將引發全球性通膨的言論。

  事實上,在美國CPI組成中,房租項目占比最高約為三成,而能源項目則平均在7%上下,但觀察美國CPI年增率的短期波動,主要受能源項目變動大的影響較大,走勢亦步亦趨。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造成油價大幅重挫,造成能源項目價格下跌出現相較於今年的的低基期,因此是推動美國3月CPI年增率快速上升的主因。特別是3月能源項目年增高達13.25%,而且去年的低基期可預期將再延續兩個月。聯準會預測4月CPI年增甚至將接近3.5%。

  最近,全球一直持續關注美國民主黨在今年提出1.9兆美金的財政刺激政策後,拜登政府亦公布在基礎建設上再花費2.3兆美金,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此龐大財政支出將使得美國經濟過熱,因而導致美國出現長期性的通膨。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認為這些財政措施對美國物價上漲是短期性,即使未來有通膨的可能性,但聯準會已有充足的準備來因應。目前市場普遍預期應是每月1,200億美元的購債將逐漸落幕;至於是否升息應是一年以後的事了!

  此外,我們亦可以由美債平衡通膨率來看美國通膨的可能性。美債平衡通膨率為美國同天期公債與抗通膨債券(TIPS)兩者的殖利率差,當通膨預期上升時,美債殖利率上升,TIPS殖利率則相對下降,使得美債平衡通膨率趨於上行,反之亦然。從5月4日美國5年期平衡通膨率2.62%,明顯高於10年期的2.42%來看,目前市場普遍認為通膨回溫屬於短期現象,是否出現中長期通膨仍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

  另一個可以觀察的指標是美國民眾對通膨看法。基本上,當大眾期望通貨膨脹會上升,而且主動去滿足條件時,此暫時性通膨將可能會變成永久性通膨。美國密西根大學調查美國受訪者對未來一年、五年通貨膨脹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民眾4月份時認為美國未來一年物價將上漲3.4%,而五年整體物價將只上漲2.7%。此數據亦顯示民眾認為美國物價上漲只是短期現象。所以有人認為美國將回到1960年代末期的5%通膨率,或甚至可能是1970年代的10%通膨率的看法應是言之過早,畢竟時空背景大不相同。

  經濟學告訴我們,當一國央行印製太多貨幣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甚至惡性通膨,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該國增印的貨幣大多留在該國境內。在太多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下,全面性的物價上漲就會發生,這也是貨幣學派的主要論點。過去一年多以來,為了因應疫情的衝擊,美、日、歐、中四大央行總資產規模已經高達29.2兆美元,這也是多人認為全球會通膨的原因。但過去數十年來,因為全球化的原因,四大央行所增印的強勢貨幣大多流向全球報酬率較高的地方。這也是我們沒有看到2000、2008美國的QE政策出現1970年代的10%的通膨率的原因!過去數十年來,各國根據比較利益的專業分工使全球大部分國家在經濟持續成長的同時仍有長期的穩定物價。有趣地是,日本央行的資產規模從2008年的1兆美元到目前的6.8兆美元,至今日本仍無法擺脫通縮的困境,更不用說通膨了。 

        因此,我們認為未來全世界出現全面性通膨的可能性不高。反倒是大家應注意在美中貿易戰持續下,當部分產品的供應鏈由中國撤出時,中國過去透過不公平補貼所形成的世界工廠所產出且出口到全球的低物價商品會不會因此反轉,因而造成各國進口物價上漲進而形成輸入性通膨。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