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於8月與印度智庫舉行「印度對臺政策展望」視訊會議,要點如次。
(一)臺印關係逐漸鞏固,惟仍缺乏前瞻:1990年間李登輝前總統提出南向政策,加以印度於1992年提出「東望政策」,兩國遂於90年代互設代表處;惟臺印交流僅止於民間,此後20多年來臺印貿易、教育及科技合作增加,雙邊互訪日益頻繁,然新德里因受限「一個中國政策」而對深化臺印關係過於謹慎,導致臺印合作契機未完全開發且印度至今仍缺乏正式對臺政策。
(二)印度政府應研擬高教政策促進臺印科技交流合作並深化民間交流:半導體產業為臺印共同關切,印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國內高教科研機構與臺灣科技部研究計畫對接,促進雙邊科技及學術交流。另印度學生對學習中文持高度興趣,臺灣高教亦應研擬對策吸引更多印生來臺求學。
(三)臺印應增加政府互動並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臺灣不僅防疫表現優異,更積極協助他國對抗傳染病,目前許多國家均積極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故新德里高層亦應發掘並正視臺灣優勢與重要性,促進雙邊政府互動,創造合作契機,以強化臺灣國際參與。
(四)新德里應體認與中國交好未必需犧牲對臺關係:印度為尋求新外交夥伴而將「東望政策」升級成「東進政策」以深化與目標國家實質互動,目前已延伸涵蓋東南亞、太平洋島國及東亞國家,臺灣亦為主要目標,惟未有實質作為。建議新德里應擺脫中國因素的限制,體認與中國交好未必犧牲臺灣,即不應從印中關係視角看待臺印關係。
(五)印度應效法日韓等國藉永續發展合作將臺灣納入印太架構:臺灣居地緣政治重要地位,印度既然認為「自由且開放的印太願景」無一國家應被排除在外,且應涵蓋環境及人權等其他層面,而當前美日韓等印太國家已與臺灣建立婦女賦權夥伴關係,印度亦可循此途徑與理念相近國家發展合作,將臺灣納入印太合作架構。
(六)印度拒參與RCEP及經貿「去中化」為臺商創造契機:印度政府近期杯葛中國商品及推動貿易「去中化」措施,試圖擺脫對中經貿依賴,勢必增加臺印經貿契機;加以印度因國內產業結構弱勢而拒加入RCEP,反而有空間針對臺商需求提供優惠措施,以協助臺商開發印度市場。另印度經商不易常招致批評,待印度改善國內經商環境及提升貿易便捷度,研商臺印自由貿易協議指日可待。
(七)印度不欲「四方安全對話(Quad)」淪為反中陣線,致安全合作自我設限:2017年印度受邀參與Quad時態度游移,主因係印度與中國有邊界爭議,不願激怒中國。隨中國在南亞及印中邊界作為漸具侵略性,儼然成為印太國家共同威脅,促印度有意積極參與Quad安全合作,以建構印太區域權力平衡。惟印度積極展現合作意願,仍不願Quad成為反中陣線,致其與成員國合作僅止於高級官員(部長)層級,而非正式國與國結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