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於7月舉辦「近期印中關係與臺印關係動態」座談會,要點如次。
(一)印中邊界對峙意涵及對雙邊關係之影響
1. 中國藉邊界對峙轉移國內外注意力及教訓印度:印方認為共軍在東拉達克地區的挑釁行為係為教訓印度過於親美陣營,加以中國在各國對抗武漢肺炎之際,在南海、臺海及印中邊界挑起爭端,除展現強勢作為以擺脫脆弱形象外,更有意藉機轉移國際社會對調查病毒源頭的注意力。
2. 印中邊界和平狀態已不復存在,對峙將成為常態:印中在邊界地帶展開軍事及建設競爭,印方指責共軍在邊界地帶紮營及演習,係為改變邊界現狀,印度將持續加強邊界地帶基礎建設,提升邊境與國土連結以落實控制。另長年未交火的印中邊界此次卻出現死傷,顯示調解衝突機制失能,致邊界和平狀態已不復存在,研判未來印中競爭加劇下邊界對峙將反覆發生。
3. 印中將以多元協商機制維持邊界穩定:2018年、2019年2次莫習峰會之共識皆已瓦解,印中邊界衝突將成常態,凸顯印中元首外交僅具象徵意義並無法解決實質爭議。判未來印中若欲維持關係穩定,應循多元協商方式調解邊界爭端。
4. 莫迪政府受制於巴基斯坦威脅與國內民意壓力致對中政策過於謹慎:巴基斯坦及印中邊界爭議為新德里首要安全關切,中巴友好對印度構成極大威脅,故中國深諳新德里在未解決邊界爭議前不會大動作挑戰中國;現莫迪在國內反中民意壓力下針對邊界對峙需表明堅定立場,渠承受內外壓力而親上拉達克前線譴責擴張主義行徑,惟未明指中國,而遭批對中態度過於保守。
5.印度或棄對中合作與競爭並行策略,轉增強應對中國威脅:此次衝突預示未來印中在邊界地帶與南亞地區衝突加劇,研判印度對中政策將揚棄競爭及合作並行之雙軌策略,致兩國合作將更受限;另中國「帶路倡議」布局深入南亞、東南亞及印太區域以包圍印度,則促印度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國家強化安全合作以應處中國威脅,惟新德里將謹慎行事防止中國升高邊界衝突以教訓印度。
(二)臺印關係
1. 印度尊重「一中政策」,惟對臺印關係仍保有發展空間:雖臺印關係發展看似受限於印度不願挑戰「一中政策」,惟2008年《印中聯合聲明》未提及「一個中國」字眼或臺灣問題,顯示印度仍為臺印關係留有發展空間。另印度係因邊界和平考量而與中國簽署關於西藏問題之164項協議,承認中國控制西藏,換取中國尊重印度統治查摩與喀什米爾(Jammu & Kashmir)。
2. 印度欲藉強化臺印關係與Quad安全合作以制衡中國:印度深諳印中具權力差距,且中國並無解決邊界問題誠意,促新德里透過深化臺印關係、強化與美國等Quad國家安全合作,及發動聯合軍演以測試中國底線,以制衡中國安全威脅及影響力。
3. 臺灣應掌握印決策圈關鍵人物以突破印官僚體系對官方交流的限制:印度官僚體制繁複沉痾導致許多官方或民間交流受阻,且新德里在印中邊界爭議未解決以前不會公開發展對臺關係。惟印決策圈內部呼籲政府不應對中謹慎而忽視臺灣的聲浪高漲,加以現任印度外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重視對美關係,臺印關係應有發展良機,故臺灣應以印度外交部決策關鍵人物為切入點,以減少官方交流障礙。
4.臺印應優先提升民間交流,促進相互理解及深化聯繫:印度外交圈及戰圈逐漸重視臺灣,且研究臺灣、兩岸關係及臺印關係的學者數量增加;另印度係臺灣新南向政策重點國家,政府及學界應增進對印度的認識,俾利臺印藉學術及民間交流深化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