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2025年6月13日以伊朗違反核不擴散義務為由,發動對伊朗的先制攻擊。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ttack_on_IRIB%27s_Live_News_Broadcasting_Studio_07_(2).jpg)
以伊十二日戰爭:以色列用兵決策的內外部因素
崔進揆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以色列在2025年6月13日以伊朗違反核不擴散義務為由,發動對伊朗的先制攻擊(preemptive strikes)。在為期12日的戰爭中,以色列除了打擊伊朗的核設施和特定軍事目標外,也成功擊殺了伊朗多名高階的軍官和科學家。以色列同時也成功說服美國出兵伊朗,對福爾多、伊斯法罕、納坦茨的核燃料儲存設施與核反應爐進行轟炸。美以合作,兩國意圖澈底摧毀伊朗研製核武的能力。儘管國際社會對以色列軍事行動的正當性、合法性存有爭議,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再次採取強勢的作為,向國際社會證明以色列捍衛國家安全的決心。事實上,以色列在1981年和2007年都曾經對鄰國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核設施發動先制攻擊,極力阻止兩國成為核武國家,因為擁核的阿拉伯國家將可能對以色列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
尼坦雅胡政府信任危機與其對國防決策的影響
以色列6月的軍事行動除了與該國在軍事上一向有著對核威脅採取先制攻擊的傳統外,也與當前以色列面臨的國內外政治情勢相關。在國內政治的部分,許多以色列民眾認為尼坦雅胡政府應對哈馬斯2023年10月的恐攻負有政治責任,並對政府未將解救人質視為加薩軍事行動的主要目標感到不滿。另,在野黨和許多民眾認為尼坦雅胡試圖透過一連串的軍事行動來轉移國內民眾和輿論對總理本人政治醜聞的關注。尼坦雅胡自2020年起就因為涉嫌賄絡、貪腐和背信遭到司法調查和審判,而案件在今年6月正進入交叉質詢的重要階段。再者,總理的顧問、前發言人等重要幕僚在今年2至3月間相繼被指控接受卡達政府的金援,意圖透過媒體來影響民眾對卡達、埃及等國在加薩戰爭和停火協議中所扮演角色的認知,並嘗試透過政治手段來干預國安局的調查工作。相關事件顯示,尼坦雅胡政府的民意基礎並不穩固,民眾對政府也出現信任的危機。
此外,現任的以色列政府被視為是以色列史上政治立場最右翼的政府,極右翼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主導了以色列的外交和國安政策,強烈主張政府應對哈馬斯、真主黨、胡塞組織、伊朗等與以色列敵對的團體和國家採取強硬的政策,而軍事手段被視為是實踐政治理念、確保和平的必要手段。哈馬斯2023年10月恐攻後,以色列由利庫德黨(Likud)、宗教錫安主義政黨(RZP)、猶太力量黨(Jewish Power)組成的聯合政府對加薩、黎巴嫩、葉門境內的伊斯蘭極端主義團體進行軍事掃蕩和打擊,成功削弱哈馬斯、真主黨、胡塞組織等所謂「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成員的軍事實力,這些組織和團體短期內已無法對以色列構成全面性的威脅,而親伊朗的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也在2024年12月被推翻。對於由多數極右翼政治菁英組成的以色列政府而言,目前正是處理伊朗威脅的關鍵時刻。極右翼的政治體制不僅影響也限縮了尼坦雅胡的決策,軍事手段被視為是必要的選項。
伊朗內外挑戰與以色列對外軍事決策的機會窗口
以色列出兵伊朗的國外因素主要與伊朗和美國有關。伊朗過去主要透過代理人的方式來威脅以色列,而哈馬斯、真主黨、胡塞組織等團體就是伊朗在阿拉伯半島上的代理人。然而,以色列在2023年10月後的一連串軍事行動,使得「抵抗軸心」的軍事實力受挫,連帶影響伊朗在中東阿拉伯半島上的地緣政治地位。
此外,伊朗又因為核進程的問題長期遭受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國內正面臨嚴重的民生經濟問題。伊朗國內通膨率在2025年4月高達33.2%,食品和各種民生物價大幅上漲,貨幣里亞爾(Rail)的幣值更在2025年3月創下歷史新低。而川普再次執政後,重啟「極限施壓」的政策,對伊朗祭出新的制裁措施,除了對與伊朗核發展相關的實體進行制裁外,也限制各國向伊朗進口石油和石化相關產品,否則將與伊朗同樣遭到美國的制裁。區域地緣政治變化、國內經濟因素,以及美國制裁,使得德黑蘭政權承受極大的壓力,但卻也為以色列創造了攻擊伊朗的機會。
最後,川普執政後對以色列的強力支持,也是以色列出兵伊朗的重要關鍵。川普本身一向不吝於公開表示對以色列的力挺,其任命的內閣成員中亦有許多人是以色列的堅定支持者,包括: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中東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駐以色列大使赫克比(Mike Huckabee)、前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駐聯合國大使史蒂芬尼克(Elise Stefanik)等。在許多關鍵的中東問題上,川普和其閣員與以色列政府的立場一致,亦認同以色列使用武力進行自衛、捍衛國家安全的主張。
另外,為了因應中東緊張情勢和來自伊朗的威脅,川普在就職的前三個月內就通過多項對以色列的軍售,其中包括兩度使用「緊急程序」(emergency provisions)的方式來避開國會的審查,將武器、彈藥交付給以色列,並增派薩德飛彈防空系統至以色列,提升以色列軍隊的戰力。川普政府在政治、外交、軍事上的支持,以及欲在伊核問題上取得外交進展的企圖心,都增強以色列對伊朗動武的信心,而以色列的行動實際也有助於美國推動伊核問題的談判,替美國創造更多外交談判的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