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陳尚懋(Shangmao Chen)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Published 2022/11/24

中共二十大之後東協情勢之發展與演進

東南亞國家長期以來維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希望能在中美競逐間維持中立。圖為「二十大」後習近平與訪華的越共總書記阮富仲舉行會談。(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XHNews/status/1587244758207963136/photo/1)



中共二十大之後東協情勢之發展與演進


陳尚懋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國際長
臺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


 中國從1991年開始與東協建立對話進程,1996年成為東協全面對話夥伴,2003年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21年11月22日中國與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的高峰會議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宣布建立中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另一方面,中國與東協主導的RCEP於2022年1月1日生效後,中國也正式啟動與東協的自貿區3.0版建設,提升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拓展數位經濟、綠色經濟等新領域合作,共建經貿創新發展示範園區。顯見中國在政治與經濟面向上與東南亞的緊密友好,並於此區域建立經濟縱深地帶與外交戰略緩衝區。

東南亞在美中競爭下的角色

 但隨著先前中美貿易戰、疫情爆發、全球供應鏈重組等,美中競爭日趨激烈。日前拜登政府公布新版的《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報告,當中明確指稱中國為其全球唯一競爭對手,往後的十年將會是與中國競爭的決定性時刻,而其中印太地區的國家站在與中國抗爭的前沿,美國將透過進行現代化建設增強軍事實力,以保障這些國家行使主權獨立的行為,其中東南亞國家更是前沿中的前沿。由此可見,後疫情時代中國與東協之間的關係仍充滿挑戰。習近平於二十大報告中刻意強調「國家安全」,取代「市場改革」,雖然報告中隻字未提美國,但「通篇都是在美中競爭下形成的戰略報告」,也可以看出往後執政方向,將由以往的經濟安全戰略轉移至中美競逐下的政治安全戰略。

 目前東南亞國家對於美中競爭的態勢,有學者用「選邊不站隊」加以形容,親美但不意味反中,同樣親中也不意味反美。東南亞國家長期以來維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希望能在中美競逐間維持中立。一方面不願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棋子,但也對於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抱持謹慎態度;另一方面對於美國主導的AUKUS恐對東南亞區域情勢造成不穩定表達反對,但也積極參與美方主導的區域經濟協定:印太經濟架構。試圖在中美兩強競逐之下,找到一條適合生存的中庸之道。

東南亞的國內政治變化應持續關注

 然而,東南亞國家在尋找這樣的中庸之道時,其實也相當程度會受到國內政治的影響。近期有不少國家面臨新政府上台或是即將舉行大選,例如:菲律賓今年六月上任的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其會延續杜特蒂(Rodrigo Duterte)親中的路線,亦或是轉而親美,值得關注。另外,馬來西亞已經解散國會,將於11月19日舉行大選,是否會重演上次大選對於一帶一路計畫的東海岸鐵路翻案事件?泰國、柬埔寨等國也將於明年舉行大選,選舉結果是否會影響其在中美之間的路線?緬甸的軍政府是否會兌現先前的承諾,於2023年8月舉行大選?大選過後的新政府是否會改變親中路線?這些都值得持續觀察。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