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8月4日起中國軍隊對台灣進行類似封鎖和包圍的軍事演習,許多人認為這次演習預示中國對台灣的壓力和脅迫將進入新常態。
(圖片來源:http://www.mod.gov.cn/big5/shouye/2022-07/05/content_4914796.htm)
烏克蘭?台海?我們該吸取什麼地方的教訓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俄羅斯本年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後,因為諸多原因進展不順利。相反地,烏克蘭用反坦克和防空飛彈等簡單武器和靈活戰術有效遲滯拖延俄軍入侵,使俄軍面臨重大損失。這使許多人主張把烏克蘭模式用於台灣的防衛作戰。
本年8月4日起中國軍隊對台灣進行類似封鎖和包圍的軍事演習。演習動用了彈道導彈,海軍各種艦艇,空軍各種機種,以及網路攻擊等,針對可能的武力犯台,以及拒止可能的外國介入,進行各種聯合作戰項目。許多人認為這次演習預示中國對台灣的壓力和脅迫將進入新常態。
上述兩個事件對於我國的教訓是什麼?我們要吸取什麼教訓?這是不容易的選擇,因為認定了教訓後,就成為國軍擬定戰備計畫的基礎,是日後打、裝、編、訓的依據,也涉及國防預算的配合。
從不對稱作戰角度切入
當前,兩岸的確呈現軍力和經濟力懸殊狀態。因此,在軍事上我們應該從不對稱作戰角度思考因應方式。不對稱是指用相對低成本而相對有效的武器,搭配靈活的戰術,和暢通的指揮、管制、和通訊系統,以應對中國可能的大進犯。這個假設是,中國會先以各種武器摧毀台灣所有軍事設施,台灣只能被動反應。因此,台灣不需要昂貴無用的武器,因為會先被摧毀;台灣需要的是易生存且遲滯敵人作戰的武器,就像烏克蘭軍隊刺針飛彈等。
然而,本次中國軍演也透露另外一個訊息。那就是以灰色戰略(grey strategy)切香腸式的脅迫,逐漸升高對我們的軍事壓力,例如,對我們航道逐漸增溫的封鎖,終而耗盡我們國力與資源,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果。問題是:面對灰色戰略是否有不對稱的因應方式?
兩種不同觀察涉及兩種不同思考。灰色戰略不致引起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的群起抵制。且,美國難介入,進而在美國難介入狀況下可以摧毀美國能協助台灣的信用。這也不致造成兩岸大規模人員傷亡和各種設施的毀壞。只是,灰色戰略需要相當時期的執行,距習近平期待的最終結局可能有變數。
因應中國之灰色戰略
另一方面,我們也須思考灰色戰略執行不彰,或其他客觀因素變化是否導致中國的大規模武力犯台。這涉及習近平的思維難以得知,但是,我國是否也須做因應準備?
因此,我們或需要吸取兩者的教訓,而不能只偏其一。例如,在武器的採購上,是否仍須購買一些被許多人視為昂貴,而(在中國全面犯台時)無用的武器載台,例如驅逐艦或F-16戰機。媒體報導,兩岸軍艦在這次中國的軍事演習中最近的距離曾經是20多公尺,這是因為我海軍不讓中國軍艦接近我國24海浬的毗連區。如果沒有驅逐艦,面對中國大型戰艦,我海軍如何執行驅離?從兩岸釋放出的照片可以得知,其對心戰的意義有多大。
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空域的驅離。如果沒有較先進的戰機,面對中國新型戰機,我空軍如何執行驅離?中國此次軍事演習對我們的防衛作戰提出很大挑戰。挑戰之一是如何應對迫近脅迫的新常態。我們要檢討是否能發展出不對稱的裝備和因應準則,和相關的訓練。然而,在因應迫近脅迫威脅之際,也不能忽視全面進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