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國和印度在實際控制線的西段、阿克賽欽地區的德普桑和德姆喬克達成了脫離接觸協議。(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中印達成邊境協議之解析及其對我國可能之影響
劉奇峯
中山大學亞太事務英語學程助理教授
今(2024)年10月,中國和印度在實際控制線(LAC)的西段、阿克賽欽地區的德普桑(Depsang)和德姆喬克(Demchok)達成了脫離接觸(disengagement)相關協議。 雙方同意從上述兩個主要的衝突點撤離前線部隊,目標是恢復2020年6月15日加爾萬河谷衝突之前的現狀(status quo ante)。未來中印兩軍的巡邏活動都會經過雙方前線部隊的協調來進行以避免衝突。而在部分敏感地區,雙方也將建立緩衝區。
中印關係正常化的戰略意義
中印之間在實控線上情勢的緩和,對雙方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 Jaishankar)曾多次強調,中印之間的關係若要正常化,首要解決的是邊界問題;而透過對三個相互(相互敏感、相互尊重、相互利益)的考量,中印關係長遠來說才能改善。
中印之間為何在目前達成脫離接觸協議?從中國方面的角度考量,自川普時代的中美貿易戰開始,一直到拜登時代的百日供應鏈檢討、之後對中國出口管制政策的頒布,以及聯合四邊安全架構(Quad)夥伴對中國的軟硬圍堵,都給中國帶來持續的戰略壓力。在美國政府換屆的權力空隙,中國趁機與印度、日本及澳大利亞緩和關係,也有意圖透過改善大國關係來減輕戰略壓力的考量。
印度的經濟挑戰與政策轉向
而在印度方面,2020年加爾萬河谷衝突事件之後,印度政府就透過了先前頒布的陸上接壤國投資審查規範(Press Note 3),對中國的投資案進行刁難,做為政治上的武器,包括小米和華為等廠商都受到了巨額補稅金的處罰。但印度政府使用經貿武器使中國投資卻步的結果,卻進一步造成印度本土的資通訊產業無法透過中國的投資進行技術上的轉移,造成印度必須以進口零組件在印度本土組裝的方式,來達成莫迪政府先前揭櫫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及「印度自主」(Atmanirbhar Bharat)等國家戰略目標。
據統計,2023-24年間,印度從中國(包括香港)進口的資通訊零件就高達180億美元,占了整體相關零部件進口量的50%以上,造成印度電子業一直無法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鏈。印度電子業製造能量不足的窘況,也從富士康將蘋果iPhone 16手機的組裝產線部分移回中國鄭州一事中暴露出來。
莫迪政治上的盟友、印度的大型財團如塔塔(Tata)、信實(Reliance)及阿達尼(Adani)等大型經貿集團,從2024年6月開始,就一直向印度政府施壓檢討對中國投資的限制;同時,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JP)在2024年4至6月舉行的大選當中,並未如當初預期在印度人民院(Lok Sabha)得票超過400席,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BJP未能成功在年輕選民中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造成失望的年輕選民將票投給地區性的政黨。
印中臺三方競合的未來展望
印度意圖透過改善邊境氛圍的方式,與中國進一步改善雙邊關係。在當前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政治變局下,印度可能會出於爭取中國電子製造業投資及技術轉移的需求,採取更為謹慎的外交政策,而這有可能導致新德里與臺灣官方互動時,展現出較為保守的態度。雖然印度對於臺灣的高階半導體技術高度依賴,但在其他領域,例如顯示器技術、電池技術、太陽能及其他關鍵元件製造,中方則有優勢。
所以我方在推進與印度的合作時,需避免使印中臺三方關係進入零和博弈的格局。而在印中關係的競合走向方面,公開場合上印度可能基於地緣安全和國內輿論壓力,繼續強調對中的競爭態勢;但在私底下,印度考量其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升級方面的實際需求,可能採取務實策略。未來中印關係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波動性依然較高,我方應密切觀察,並依照情勢發展適度進行微調,以符合我國家安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