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返白宮預期將強化美國優先政策,各界都極為關注他「交易外交」的動向。(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26612388824580&set=pcb.1126612445491241)
川普當選對東北亞安全情勢的影響
李明峻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
隨著川普(Donald Trump)同時在選舉人和選民拿下過半票數,第二次當選美國總統,並成功帶動共和黨在國會參眾兩院拿下過半席次,實現第二任期的完全執政,而且不用考慮連任的壓力,未來能毫無懸念地以個人風格施政,這使得無論對手或是盟邦勢必都要再次面臨不可預測性的挑戰,不只是將對美國的歐洲和印太戰略帶來重大轉變,更將影響對面臨霸權風險的東北亞安全情勢。
川普重返白宮預期將強化美國優先政策,各界都極為關注他「交易外交」的動向。川普一向認為「盟邦比對手更佔美國的便宜」,特別是美國跨大西洋的歐洲盟友及東北亞的有錢盟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都日益提高,因此他將使用高額關稅迫使對手屈服,同時讓這些盟友達成提高防衛預算的約定,這些國家未來勢必都將被迫在安全保障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同時,川普不滿習近平不履行2020年中美貿易協議,更記恨「中國肺炎」害他在2020年雖有優越政績卻未能連任,因此美國會將重心轉往印太遏止中國,特別是將透過各種手段大幅改變中美貿易逆差。川普以對中鷹派的盧比歐(Marco Rubio)擔任國務卿,肯定讓中國感覺不舒服。但習近平在賀電中提到希望中美關係要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卻沒有提到要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反而是感覺中方對美姿態似乎有所放軟。
美國將轉向利益為優先的「單邊主義外交」
此外,川普批評拜登(Joe Biden)最大的錯誤是在強化印太對抗中國的同時,又結盟歐洲對抗俄羅斯,結果迫使中俄被逼要「送做堆」,因此美國的對外政策會從共同對抗中俄的「價值外交」,轉變為以美國利益優先的「單邊主義外交」。川普將朝裂解中俄聯手的方向發展,不但聲稱會儘快結束美國已提供龐大援助的烏克蘭戰爭,甚至會朝推動「聯俄制中」方向前進。但美國也需要歐洲支持以對抗中國的挑戰,所以歐洲越願意與川普共同遏制中國,就越有可能保住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這個聯盟。
隨著川普第二任期積極推動對俄友好政策,將會對北韓的外交手段與策略產生影響。隨著美俄關係出現和緩,金正恩將重新評估自己對俄羅斯的依賴程度。由於川普是曾和金正恩三次碰面的美國總統,極力尋求維持政權的金正恩,勢必想設法直接取得美國的保證,此點將會造成他與普丁和習近平關係的改變。由於川普宣稱「北韓的核威脅和飛彈威脅並不存在」,因此以韓美同盟為基礎的韓半島對抗格局可能生變,川普可能跟北韓直接「交易」,甚至承認北韓擁有核武後與金正恩舉行裁軍談判,如此對韓國來說將是一場災難,對東北亞未來安全格局也將帶來劇變。
美國與日本及南韓之發展方向
在日本方面,美日韓與美日菲兩個三邊同盟的發展,加上近年日本對七大工業國集團(G7)、NATO和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的參與,以及一肩扛起《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凸顯日本國際地位的重要性。特別是當年安倍晉三率先經營與川普的關係,讓之後四年的美日關係十分平順,其對第一任川普政府的處理堪稱典範。然而,目前日本政局風雨飄搖,執政黨在眾議院中失去過半數席位,雖然石破茂應該還會是美國新總統第一個接見的亞洲領袖,但處於少數政府的自民黨弱勢內閣,基本上只會專注於準備明年七月的參議院選舉,在這之前經營對美關係的力道相對有限。同時,石破與川普幾乎沒有接點,再加上川普主張「美國優先」,因此石破所提出建立亞洲版北約(NATO)及重新檢討《日美地位協定》等主張應會受挫,甚至因為目前是日本內政最脆弱的時候,川普還可能趁機加碼對日本提出更嚴苛的要求。
韓美同盟方面,在川普政府減少海外駐軍政策的影響下,防衛北韓的駐韓美軍可能面臨縮減,而甫達成共識增加10億美元的駐韓美軍分攤費用,川普表示將要求韓國增加到100億美元。其次,關於韓國軍方作戰指揮權移交的問題,川普希望韓國儘快達到自主防衛的最終目的,故傾向加快移交進程。在此同時,北韓之前宣布完全切斷鐵公路運輸,「永久關閉南方邊境」、「宣布韓國為敵人」,兩韓關係降至谷底,朝鮮半島緊張局勢不斷升溫。這些當然引發韓國方面的擔憂。
蔡英文時代的外交安保情勢已然改變
由於美日都出現政治劇變,因此蔡英文時代的外交安保情勢已然改變。川普不是個重視普世價值的總統,也對亞太經合會、東協峰會等會議毫無興趣,甚至曾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巴黎協定》等,這些都讓川普2.0的不確定性變高。因此,拜登時代建構的「印太戰略」架構及「臺海安全國際化」趨勢是否會出現停滯,將是川普對臺灣最大的挑戰。可以確定的是,川普會要求臺灣大幅提升軍事預算,也會迫使包括台積電在內的整套AI供應鏈移到美國,臺灣應該思考重建新的戰略座標,以因應新的國安與外交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