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謝若蘭(Jolan Hsieh)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暨台灣安保協會理事長
Published 2024/09/18

社會文化與傳統知識視野下太平洋島國的氣候變遷對策建議

隨著氣候變遷問題的日益嚴峻,包含太平洋島國在內的全球島嶼面臨著多面向的挑戰。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社會文化與傳統知識視野下
太平洋島國的氣候變遷對策建議

 

謝若蘭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台灣安保協會理事長

 

 隨著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包含太平洋島國在內的全球島嶼面臨著多面向的挑戰。這些島國不僅要應對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必須思考如何在維持傳統文化和適應現代化之間尋求平衡。也因此,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氣候變遷對策,必須充分思考這些島國的民族特性和社會文化。

結合民族特性與社會文化

 太平洋島國擁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結構,這些特性在制定氣候變遷對策時不可忽視。許多島國社會以社區為集體單位,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成為決策的重要依據。舉例來說,臺灣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基於對於海洋生態與潮間帶採集的傳統觀察,對於浪與浪之間的間隙與頻率有著口傳的知識,而這些口傳機制具有當代科學基礎,亦可以作為氣候變遷對策的方案,具有可適用性和可持續性。

 此外,許多島國有著人類社會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宇宙觀,而這些觀念可以用來推動可持續的環境共治實踐。舉例來說,利用輪耕與休耕模式的土壤保護技術來應對乾旱問題,或以原生種發展原生植物鏈及相應的在地慢食文化,並將這些傳統知識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以傳統農業知識來適應氣候變遷的挑戰,制定出既符合在地文化且兼具科學依據的應對措施。

推動國際合作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單一國家的努力往往難以奏效。太平洋島國更是需要依賴國際合作來獲得技術支持、資金援助和政策支持。在這方面,國際社會的合作至關重要。包括《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 GCF)等機構,可以提供必要的資源跟平臺來協助島國應對氣候變遷。

 就原住民族的思維,集體共好的責任與態度應該讓國際合作涵括傳統知識和實務經驗的分享與傳承。部分國家應該將成功的應對經驗和技術傳授給太平洋島國,協助提升國際間共同面對氣候變遷的能力。同時,更積極拓建區域合作平臺,讓太平洋島國之間的資源得以分享,亦有助於形成區域共同的應對策略。

臺灣的角色與援助

 臺灣作為太平洋地區的重要夥伴,有能力參與協助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遷等。首先,提供科技面向的技術援助,包括氣候變遷預測技術、災害應對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技術,因為臺灣在氣候智慧型農業、水資源管理等方面已經擁有豐富經驗來提供技術分享。其次,在資金和項目支持方面發揮作用。通過設立專門的氣候變遷援助基金或計劃,臺灣可以協助島國實施氣候適應和減少碳排放量的項目,包含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社區培訓等,共同提升太平洋地區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

 臺灣必須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變遷對話和合作,參與太平洋島國事務及在國際平臺上發聲與貢獻。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我們需要更重視結合太平洋島國的民族特性和社會文化,以此推動國際合作,並積極獲取國際夥伴的支持。透過多面向的努力,臺灣才能夠促進國際社會對島國氣候變遷挑戰的關注和支持,推動更多實質性的援助和合作。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