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王健全(Jiann-chyuan Wang)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Published 2021/03/04

從晶片短缺評臺灣成立晶片國家隊暨籌設晶片輸出國際合作組織的可能

最近德日經濟官員陸續向我國提出晶圓增產之請求,這也引發政府考慮成立晶片國家隊的可能性。

  


從晶片短缺評臺灣成立晶片國家隊暨籌設晶片輸出國際合作組織的可能
 


王健全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2021/3

       最近德國經濟部長、日本經產省大臣陸續向政府提出請求,希望政府能夠協調國內的晶圓代工業者,增加產能以因應日本、德國汽車業者所需要的車用晶片。此一新聞也引發了各界對晶片供需緊俏、晶圓代工產能滿載的關切。

        短期而言,政府可以說服業者提高產能或是優先排程供應德國、日本晶片業者的需求。但長期而言,政府亦考慮成立晶片國家隊。

就晶片供需緊俏的原因分析,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汽車由過去的機械式,邁向電動汽車、自駕車,電子化的需求大為增加,因此,也對車用晶片的需求大幅提高;第二,美中科技戰背後的搶單、轉單需求;第三,AI、5G、網際網路走向輕薄短小的科技產品,對先進製程相關晶片的需求大幅提升;第四,Covid-19之後的遠距工作、學習、文化娛樂,帶動電子裝置、雲端、資安產品的需求增加,導致對晶片的需求大幅提高。

        在前述四方面的需求下,臺灣的晶圓代工產能,包括臺積電、聯電、力積電等,幾乎已接近滿載,正式訂單已下到12到18個月之後。對於政府的積極協調,晶片廠商也只能告訴政府,配合支援車用晶片的供給,來滿足德日等國外客戶的需求,但是能有多少實質的幫助,仍值得觀察。這些晶片業者雖然早期不少是由工研院衍生出來的公司,但是現在都是民營企業,即使政府有股權,比例也不高,很難完全貫徹政府的意志。同時,它們一旦配合政府的指示,優先供應國外車晶片業者,多少也會排擠到其他下單企業的權益。

        這也意味著政府手上沒有太多工具可以指揮晶片業者,配合政府的產業政策。長期而言,如欲建立晶片輸出國家隊,手上必須有政策工具可以影響晶片業者的產能與提供誘因,才有話語權。首先,配合國家政策,在產能吃緊時,可否豁免部分勞動工時、勞基法的限制,使晶片業者有能力趕工、完成訂單;其次,政府如果能夠募集一定的資金,框住臺積電、聯電、力積電等的部分產能,在旺季時,可以優先供應友好國家的晶片需求者和國內中小型企業小量的晶片需求者。在淡季的時候,可以調節上述晶片業者的部份產能。而政府資金的來源,或可考慮從外匯存底、勞退基金,撥出一定的比例成立類主權基金,才有工具可供操作。

        至於是否籌設晶片輸出國際組織,其情況就更複雜。因為晶片愈缺,各國自主發展的機會愈大,未來競爭加劇,且合作的可能性並不高;其次,晶圓代工涉及到美國、日本、荷蘭的設備、材料業者,以及各行各業的晶片需求者。在美中科技戰下,還必須顧及美國政府的反應、對實體清單的遵守。所以參與的成員國家仍須審慎挑選,尤其是若干國家的利益涉及兩岸三地,如何兼顧並減少排他性;再者,主導權的歸屬、遊戲規則的制定、供應晶片的優先性都必須有透明的準則。此外,景氣暢旺的時候,每個國家廠商都想取得優先供應權,但景氣不佳的時候,誰來吸收過剩的產能,以維持訂價?這些都是籌組聯盟之前,必須深入斟酌的。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