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丁樹範(Arthur S. Di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Published 2025/03/25

總體戰思維回來了

總體戰是指一個國家動員全國所有資源,以因應一場可能的戰爭或大規模衝突。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總體戰思維回來了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總體戰(total war)是指一個國家動員全國所有資源,以因應一場可能的戰爭或大規模衝突。因為要動員全國所有資源,所以,總體戰又被稱為「全面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當然是總體戰,因為其涉及涉入戰爭當事國的生死存亡。冷戰時期雖沒有真正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或衝突,但是,以美國和蘇聯為盟主的兩方陣營無不全力以赴準備可能的大規模衝突,而且,雙方準備的範圍不只涵蓋軍事,甚至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宣傳和心戰等領域,實質上也是一場變形的總體戰。

 因此,總體戰的概念應該不只是適用於戰爭時期,甚至,像冷戰時期,兩個陣營以生死攸關的態度進行有你無我式的競爭也是一種總體戰。

俄中強權崛起重塑國際秩序

 自從蘇聯解體後,全球進入全球化時期,經濟利益把全球不分民主和威權政治串聯起來,和平紅利取代了對戰爭或大規模衝突的恐懼,總體戰從人類記憶中消失。兩岸之間似也如此:中國走改革開放路線,需要汲取包括臺灣在內的全球資金和技術,這使兩岸維持了長期和平,也使兩岸在冷戰期間為了統一臺灣和反攻大陸所做的總體戰準備悄然消失。

 然而,情勢總是如辯證般的發展而出人意料。中國經過改革開放成為崛起大國時,諸多因素使得中國走向國強必霸,企圖建立全面性和全球性影響力,逐漸改變國際遊戲規則。俄羅斯也以安全因素,意圖以民族主義喚醒俄羅斯人恢復俄羅斯光榮傳統為號召,逐漸改變歐洲冷戰結束後的政治地圖。

 俄、中上述的意圖使得發展三十年,以經濟為唯一考慮因素的全球化逐漸被戰略競爭所取代。世界彷彿回到冷戰時代兩個體系的對立和競爭。戰略競爭從貿易戰擴散到科技、政治、社會,乃至於配合網路和資訊的快速傳播走向認知戰。這種競爭型態和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兩個陣營的競爭沒有不同。

 這也就是說,缺乏實體戰爭的總體戰已經開始了。處於戰略競爭的各造必須一方面從各個面向努力加強國力,另一方面,透過向對手展示國力以壓制對手的活動可能變得更頻繁。只是,面臨新興科技崛起,防範無人化的競爭難度可能將更高。

兩岸對抗加劇總體戰思維

 對臺灣的意涵是,我們居安思危的意識必須更提高。一方面,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其統一臺灣的意圖越來越明確。另一方面,臺灣面對中國處於不對稱狀態,此不對稱狀態或更強化習近平統一臺灣的信念。這使兩岸猶如進入蘇聯解體前的冷戰狀態,而使我們必須要從各個角度做出因應。

 賴總統於2014年6月19日宣布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其功能包含五大主軸,分別是:民力訓練暨運用、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以及資通、運輸及金融網路安全。其目的是強化我們的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打造更強而有力的民主社會,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

 其實,在冷戰時期,我們有類似的組織。當時兩岸處於軍事對立,戰火可能波及全社會。為了先期自救以維持社會秩序和減少傷亡,臺灣所有工廠組成民防組織,且必須定期演練救災救火。此外,配合定期演練,尚有政治宣講以凸顯中共暴政。

 只是,進入1990年代後,兩岸和緩且大量交流後,上述各種民防組織自然消失瓦解。如今,兩岸緊張再起,我們必須重拾總體戰思維,動員社會各個層面,因應現代情況建立起我們的韌性。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