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5卷第4期
威脅認知與沙烏地阿拉伯的戰略選擇
王順文
(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教授)
郭秉城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與國際研究系碩士生)
摘要
2022年中美兩國領導人接連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激起沙烏地阿拉伯未來的政策走向是否受到美中競爭的影響及其發展等討論,甚至有沙國可能靠向中國的主張。本文基於此問題意識,探索沙烏地阿拉伯的戰略選擇,並透過「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動態平衡」研究途徑(即國際體系與「極數」限制了國家採取外部平衡與內部平衡,但是「威脅認知」決定了該國對誰平衡及如何平衡的做法),來分析沙國的戰略走向。過去沙國為美國的重要盟邦,但是在哈紹吉謀殺案後受到影響,這是否足以影響到沙國的走向,抑或只是持續的避險?本文將分為五個部分,包括:前言、新古典現實主義與動態平衡論、哈紹吉事件後沙國對於美國與中國的論述分析、威脅認知與沙國戰略,最後作出結論。本文發現,沙國同時受到全球與區域的「極數」影響,因此,在無法確定未來國際體系走向兩極還是多極時,沙國試圖與中國友好增加對美的談判籌碼,但是在威脅認知與區域多極等因素下,仍是以如何平衡伊朗為主。
關鍵詞:沙烏地阿拉伯、美中競爭、新古典現實主義、動態平衡、威脅認知
以色列—哈瑪斯衝突中情報成敗之探討
王政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
摘要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奇襲,舉世震驚,哈瑪斯奇襲奏效的關鍵包括全方位的情報蒐集能力大為提升,內部安全機關組織嚴密,反情報作為不僅成功躲避了以色列的科技監控,更以雙面間諜、欺敵等攻勢手段,削弱對手的情報能力。以色列則再度應驗了「情報失敗無法避免」的論點,究其原因,包括情報蒐集未能發揮效果,低估哈瑪斯的軍事能力和誤判其真實意圖,缺乏具體確切的預警情報,軍文關係的對立影響情報效能,政治紛擾動盪更激發了對手的攻擊信念。
關鍵詞:情報失敗、哈瑪斯、奇襲、反情報、預警情報
中南半島國家對於中資水電開發的回應—以緬甸與寮國為例
林麗娥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摘要
本文主要以緬甸和寮國為個案,從威權體制的差異,解釋兩國如何隨著威權型態的不同而與中國水電開發有不同的合作結果。緬甸主要仍是軍事威權體制,寮國則是定期選舉的政黨獨裁,兩國領導人的政治生存邏輯不一樣,對於水資源開發則有不同的優先偏好。緬甸領導人首要的生存策略是「鎮壓」地方民族軍,即便緬甸水資源都集中在民族軍衝突區,由於不影響領導存續,導致水電站的開發延遲。寮國領導人偏好的生存策略是透過水電發展來增加財政自主性,「酬庸」親信來獲取支持,因此傾向與中國合作在境內建造一系列水壩。
關鍵詞:威權體制類型、遴選集團理論、水電、對外直接投資、湄公河